-70% VS 12.5%,买产品就像买彩票
近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和21世纪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办的“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理财金贝奖”揭晓,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中国”)凭借旗下的某款“基金宝”产品,因在全球大势不佳的情况下累计增长12.5%的收益,获得年度最佳外币理财产品与年度最佳QDII理财产品两项大奖,东亚银行也因此成为外资银行最大的赢家。
“我感到非常幸运,在东亚银行推出不保本的QDII产品后,我获得高回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改变了QDII以往低收益率的市场形象。” 确实,相对于东亚银行的大多数理财客户而言,选择这款“基金宝”客户是足够幸运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确实需要运气。但更多给投资者留下了的是“心口永久的痛”。
2008年下半年,东亚银行作为外资第一批准入银行,和推出的系列理财产品三个月本金70%的巨大亏损遭到投资者集体声讨。作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的第一批理财产品,利财通一期于2007年10月开始运作时曾受到市场热捧。截止到2008年1月,在香港股市下跌20%的情况下,它的理财成绩更是惊人,下跌70%,被网友称为“最白痴理财产品。”该产品挂钩4只港股,在08年初香港金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该产品挂钩中的3只港股下跌20%-30%,1只跌55%,而它的产品市值就与最差的那只股票挂钩,跌55%,更夸张的是,东亚说因为市场买跌,所以产品的市值就更低,这就是产品跌去70%的计算方法,如果要赎回,还要付给银行3%的赎回费,投资者基本全军覆没。
或许是受此影响,今年以来,东亚银行似乎吸取教训,该行境内理财产品均是保本投资产品,但其收益率同样和银行先前承诺的预期收益相距甚远。在东亚银行目前正在运作中的理财产品,有两款与股票挂钩的产品至今已连续4个月投资收益为零。东亚银行这两款保本产品是去年12月10日成立的,分别为按日计息股票挂钩保本投资产品系列8(人民币)和按日计息股票挂钩保本投资产品系列7(美元)。东亚银行的公告显示,这两款产品自1月8日至5月8日,已连续4个月投资收益为零。东亚银行这两款产品每个月都会在某个固定日向投资者支付收益,但4个月以来,投资者连续4个收益支付日没有获得一分钱的收益。
“凭借专业的理财团队精心挑选投资对象和投资时机”,东亚银行的理财事业似乎只剩下了这句口号。
亏盈之间,难道只是顾客运气差?
“完全是运气不好。如果当时香港市场不发生大幅调整,我们有可能在第二个月就提前实现投资收益目标了!”是进入“天堂”还是走入“地狱”,理财产品的选择显示了个人“运气”的巨大差异,东亚银行深圳分行的客户经理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账面看,生不逢时确实是巨亏的一个原因。以东亚银行“利财通1期”产品看,该产品挂钩的4只港股都属于高风险品种,而产品推出之后,港股指数连续下跌,这些股票在市场波动中难以幸免,因此出现了较大的亏损。
但让投资者难以理解的是,利财通1期挂钩的4只股票,股价与发行后第一个交易日股价相比仅平均下跌40%左右,表现最差的复星国际,跌幅也不过50%左右。为什么一挂钩后,市值浮亏会超过60%呢?对此,东亚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解释,投资期内发布的赎回参考价格包括了很多因素,如股票波幅、利率、时间值、篮子股票的相关系数、股息等,产品现时的参考价格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最逊色股票的表现(即复星国际)来计算的,而近日复星国际的股价相对去年9月大幅下跌,如果选择此时提前赎回,不仅要承受挂钩股票本身价格的下跌,还要为影响产品市值的其他因素买单。
同样,以东亚银行正在发售的“聚园宝”系列7为例,该产品说明书的第一段写道:若阁下看好江西铜业、中国石油化工、中国交通建设及中国平安保险之前景,并希望在股票上升、横行或甚至轻微下跌的情况下仍有机会赚取优厚收益,东亚“聚园宝”投资产品系列7(保本投资产品)将是一种理想的投资方案。实际上,这个产品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相当于买了一个固定收益产品(保本部分)和一个具有收益上限的看涨期权。这个产品中,最大的风险点在于挂钩的四只股票的未来市场表现需投资者自己判断,但购买此类产品的投资者通常没有时间精力和相应的研究能力。正因为一些QDII产品的复杂性,许多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至今都未能搞清楚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究竟为何物,当初单凭收益诱人的理财宣传促销广告,在外资银行绚烂的服务形式下,盲目地买进了这一类具有杠杆放大效应、非保本高风险型的结构性金融理财产品。
“国内首轮QDII理财产品遭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相当多的投资者对理财风险仍处于知之甚少、毫无风险意识的无知状态。”某位理财分析师的分析一针见血。若投资者对所购产品了解得模棱两可,甚至对内在风险毫无防备,那么投资当然就成了赌博。现阶段,国内投资者对境外金融市场的投资经验并不丰富,对风险的承受、理解也不够充分,特别是在理财产品设计过于复杂的情况,需要客户经理能够把产品的每个特点都清晰地向客户解释,否则很容易引起歧义、或与最终结果可能与客户预期有所差异。同时,由于银监会在对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宣传问题上,并没有出台禁止性规定,所以银行对预期收益率的宣传容易变成一种诱导,特别是夸大收益率,很容易在售后引发投资者与银行纠纷。
“高歌猛进”,外资银行扩张战略隐患巨大
随着中国人理财意识的觉醒,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爆炸性增长。2007年中外资银行累计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1302只、外币理财产品1760只,相比2006年翻了一番。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势头不减,仅一季度就发行了921只,募集资金近万亿。在股市剧烈震荡、方向不明的形势下,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投资者的首选。
理财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规避风险。然而,作为更具理财经验、国际化视野和政策手段的外资银行,为何在理财产品上丝毫无视风险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博士后汤蕴懿认为,“外资行理财产品负收益的消息对投资者、市场的影响如此巨大,这与外资法人银行理财产品在过去一年里在内地“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不无关联。” 争夺高端客户、大量吸收人民币存款,是外资法人银行在完成本地法人注册后首先采取的策略。商业银行业务中向来有所谓的“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给银行带来80%的收入。而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1999年中国家庭财富总额为8900亿美元,2004年已增至1.44万亿美元。中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高净值客户群体,且呈快速增长态势,这一增长态势是外资银行虎视眈眈的“最大一块蛋糕”。2007年4月,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市场的大幕正式拉开。汇丰、花旗、渣打、东亚等第一批被批准的外资法人银行不约而同采取发售理财产品来带动存款策略,吸引长期、稳定的高净资产的高端客户。
外资法人银行从去年4月底获批从事全面人民币业务后,也加快了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速度。“初涉内地市场的外资银行,推出的人民币产品多是其外汇理财产品的翻版,主要投资海外市场,收益很难突破传统水平。”汤蕴懿认为,于是,利用外资银行的国际资源拓展理财渠道成了外资银行做大做强的最快策略。在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看来,外资理财产品无外乎是挂钩型和结构型两种,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对于挂钩型产品,只要是挂钩至海外市场的,至少截至目前都很难赚到钱;而对于结构型产品,只要你的结构元素中关联了带有“次级债”概念的产品,也很难给客户一个收益保底,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另外,我国银行长期依赖存贷利息差生存和发展,理财产品相对是新生事物,有关部门对它的监管及制度本身等存在着一定漏洞,这为银行利用自己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权力牟利,提供了方便。有业内人士揭秘,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银行一家来操作,它的背后是一些投资信托公司或者是基金公司等理财团队。通过银行这一平台,资本方获得了巨额资金进行资本运作。根据双方的约定,银行只要完成了理财产品销售就可得到不菲的管理费。而根据客户和银行的协议,如果最终收益在基准收益内,银行仅收取固定管理费;如果收益率超过基准,银行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浮动管理费。收益率越高,提成比例越高,有的银行提成比例高达40%。倘若理财亏损,根据理财产品中的“免责条款”,银行则平安无事,而由客户自认倒霉。
幻象破灭,消费者拒绝唯“外”是从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之初,曾凭借其多样化的产品、灵活化的业务、贵宾化的服务、国际化的视野在短时间内“抢”走了一大批优势客户。某数据公司理财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12个城市中,受访者虽然对外资银行的认知度较低,仅为18.9 %,但意向却异常明确,77.8%的受访者会选择外资银行,服务质量好(61%)是受访者选择外资银行的主要原因。在饱受计划经济下中资银行垄断之苦的消费者,在第一次接触到窗明几净的营业环境、宾至如归的服务、有板有眼的运作,外资银行在满足了中国新富阶层的虚荣心后,轻而易举地抢占了中国金融的高端市场。
但显然,银行客户长久的忠诚度必须建立在客户收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理财市场尚不成熟,客户看重的不是产品的合同条款,而是银行给予的预期收益,一旦预期落空,本土投资者是无法接受的。由于旗下诸多理财产品的遭遇滑铁卢,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者心中的专业化光环正逐渐退去。“外资银行在中国老百姓的想像中,还是较注重信誉的,可是,这次的惨痛经历,让我充分认清东亚的嘴脸。”某专业理财网站中投资者的话虽显偏激,但也代表了当前诸多投资者的心态。
“一年前,很多富人以外资行客户的身份而骄傲,但到今年,他们可能会发现购买的产品将很难赚到钱。”金岩石博士认为,次级债危机实际上把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领域的特殊优势给弄没了,而目前次级债危机仍未有停歇迹象,由于逾期期望值和现实收益差距巨大,消费者对外资银行的态度已从“趋之若鹜”转变为“恨之入骨”。
在更深层面上,中国消费者的理财行为受东方价值观的影响,历来比较保守,外资银行冒进式的理财策略,带来的不仅仅是投资者的财产损失,实则打击了中国新富基层刚刚调动起来的投资积极性,更会发展为东西方价值冲突,如何适应全球化的金融时代,值得客户、银行、政府各方反思。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