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黑龙江省宾县宾州第四粮库上千平方米的大院内空空荡荡,存放粮食的凉棚下面堆放着一些杂物,院内的一栋二层办公楼也已是墙体斑驳。
记者走遍了所有的办公室,仅在一楼的收发室内找到了该库的一名工作人员。
宾州第四粮库只不过是中国众多国有粮库惨淡经营的一个缩影。与国家储备库和粮食加工企业相比,国有粮库资金实力不足、收购价格毫无优势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与个体粮贩相比,国有粮库又缺乏主动出击的动力,制度弊端让国有粮库成为粮食市场上被人遗忘的第四极。
据黑龙江省粮食局相关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共有644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很多年前,农民要把粮食变成现钱,只能找这些被称为“皇家粮库”的国有粮库。但如今,这些粮库的日子却变得如此艰难。
吉林省农业发展银行客户一处副处长庄晓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大部分国有粮库仍未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处于改革的夹缝之间。粮库主任们不知道何时改,如何改,所以很难真正用心把企业经营好。而在市场竞争中,国有粮库也远没有其他所有制企业灵活多样,竞争能力日趋弱化。
另一方面,让人们担心的是,随着国际粮价暴涨,虽然国内粮价维持着相对稳定,但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忧仍不绝于耳。这些担负着收购、储备粮食重任的国有粮库生存举步维艰,是否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改革之殇
记者了解到,宾县一共有12个国有粮库,除了承担着国家代储任务的宾县粮库经营状况稍好一点之外,其他的10家粮库都跟宾州第四粮库的情况差不多。目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国有粮库的普遍情况。
宾州第四粮库主任李铁军在粮食系统工作已经30多年了。几轮改革下来,第四粮库由以前的50多名员工到现在只剩下10个人,以前靠国家补贴吃饭的舒服日子已经离他越来越远了。
当记者询问粮库目前的经营状况时,这个东北汉子搓着手一连说了三遍“太难了”。
黑龙江省粮食局行业指导处处长刘永波介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全面彻底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国有粮食企业靠着国家的补贴生活得无忧无虑。1978年以后,我国对粮食流通体制逐步实施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国有粮食企业也开始在市场“试水”,对粮食实行议购议销。
到了1998年,国家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即将原来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补贴的一半,拿出来直接补贴农民,企业再也不能依靠补贴过日子了,生存变得艰难起来,这才真正开始了市场化改革。
而国有粮库真正举步维艰是在2004年以后。随着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国有粮库的粮食收购主渠道作用日趋淡化,粮食收购数量也开始逐年减少。
“我们现在就是自己联系客户,搞一些短期的周转经营,维持日常的开销。”李铁军说。
去年李铁军联系了一个当地的客户,代购大豆,挣了几十万元钱。而现在没有客户,库里也没有粮食,为了节约开支,李铁军就让单位职工放假,每个员工只发500元基本工资。
愁钱又愁粮
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目前,国有粮库面临着最大的困境就是贷款难。这时,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的专项储备贷款就成了国有粮库的救命稻草。
在国有粮库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钱打够、粮打尽”。
但随着2007年开始紧缩银根,农发行对粮食企业的贷款规模有所控制,再加之现在粮价不稳,很多粮贩子将农民手中的粮食收购走后,囤积起来,以期涨价,这些因素都加剧了粮食收购的风险。
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国有粮库都通过与各户签订代购合同申请贷款。
记者在双城县第四粮库内看到,仓库里堆放着一袋袋的玉米,形成了一座座小山丘。
该库主任赵恩奎告诉记者:“这里一共有2万多吨的玉米,都是代客户收购的。按照合同规定,由委托客户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并交纳10%-15%的风险保证金。粮库只从中赚取收购费用和烘干费,加起来一吨能挣20元钱。而什么时候客户将所有的费用付清,我们就把粮食全部给他运走。”
但这也并不是每次都能赚到钱的。
去年,李铁军与客户签订合同后,开始向农业发展银行申请了5000万的大豆贷款和水稻贷款。9月份他提交了贷款申请材料,当时大豆的收购价是1.8元/吨。但是申请提交上去两个月了,仍迟迟没有批下来。
“眼看着大豆的价格一路向上涨,但我手里就是没有资金。当时急得我四处求人。贷款最后终于在11月末批了下来,而那个时候大豆的价格已经涨到了2.3元/吨。”李铁军说。这还算好的,他申请的水稻贷款,至今仍没有批下来。
国有粮库的种种困境,使它跟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无法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难担稳定物价重任
粮食系统的生存与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几天的走访调查,记者发现很多县粮库都存在着经营困难的问题,有的粮库一段时期内收不上来粮食,有的也只有一二千吨的库存。农民惜售,粮库收不上粮,这难免不让人们为国家粮食安全担忧。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全省56个县市分布着大大小小600多个国有粮库,其中179个被中储粮总公司确定为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面对着市场上粮价的波动,这些企业承担起稳定粮价的重要作用。
全球粮价高涨让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更为复杂。这也是近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再强调农业和粮食生产“极端重要性”的原因。
但是,在农民、粮食企业眼中,它又实实在在关系到眼前的利益。如果种了粮食卖不出去,收了粮食运不出去,循环反复,种粮农民只会越来越少,粮库自然只会越来越空。
从中央政府角度而言,保障国内供应并控制因粮食而起的通胀,就必须限制粮食出口,但出口限制措施同时限制了国内的粮价,降低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国家出于保护农民利益,先后几次调高最高收购价格。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对记者表示,把粮食价格放开,才是对农民的最大补贴,才能最终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善国有粮库的处境。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