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当地媒体报道,重庆市合川区政府日前决定,将借助钓鱼城景区,5年内投资100亿元打造旅游精品“东方卫城”。建成后,游客既可参观仿古的蒙古大营、宋代城池,还能入住五星级大酒店,泡盐温泉。
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黑色记忆虽然正日渐远去,但其带给大地的疮痍以及人们内心的创伤还远未愈合。
当合川兴高采烈筹划着“打造旅游精品”的时候,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合川区财政局曾在官方网站公布了当地的受灾情况:截至5月13日,全区直接经济损失约2170万元。灾情发生后,区财政局立即启动了《财政资金保障预案》,千方百计筹集救灾资金,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紧急下拨70万元抗震救灾资金到30个镇街和有关学校,专项解决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和学校应急处置。
我之所以转载这组数据,是想请大家注意:首先,合川在此次大地震中损失惨重;其次,当地财政拨付的救灾专项资金捉襟见肘??70万元与2170万元之比,相信谁都能算出差距。在此背景下,如此气势恢宏的大手笔是否过于不合时宜了呢?
实际上,自从灾难发生后,关于重建灾区景点的声音就一直此起彼伏,但却遭到了各界舆论的一致质疑,理由很简单:惨痛的经历过后,灵魂需要安息、伤口需要抚慰,景点设施也需要休养生息。然而,与以往那些实有其物的景区不同,钓鱼城景区除却部分残存的城墙遗址外空无一物,而此次重金投入也只是为了以此为平台“另起炉灶”。纵使钓鱼城真有拓展的必要,代价不菲的“人造景观”又何必太匆匆?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此庞大的投资究竟由谁来埋单?如果是纯粹的商业开发,外界似乎没有太多置喙的余地,但从当地政府不遗余力的积极态度来看,此事怎么看都更像是一种政府行为??从委托国内著名战略策划专家进行总体策划,到将钓鱼城定位为“东方卫城”,再到细致入微的整体开发计划,当地政府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如果是政府投资,这笔钱动用了多少预算内资金,又有多少来源于预算外资金?对于预算内资金,公众有权过问这笔钱的本来用途是什么,变更用途是否经过了人大的审核批准?如果是预算外资金,公众有权质疑这笔钱为什么没能用于目前更为紧迫的灾后重建,而是用来建设“人造景区”?事关国家政策和民生疾苦,如此庞大的开支岂能太过神秘?
就在很多灾区同胞依然不得不栖身于简易帐篷的时候,同样属于灾区的合川区却在憧憬着游客“入住五星级大酒店、泡独具特色的盐温泉,感受合川的滨水特色”,如此强烈的反差或许比气势恢宏的景区本身更加令人震撼。纵使景观如愿而建,除却富丽堂皇的躯壳之外,所谓人文内核究竟又有几分?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