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和高等研究院之间,经常有一个小个子男子,斜挎着绿色的包,骑辆自行车穿梭其间。不认识他的人绝对想不到,这就是去年因“机制设计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
“我其实会开车,但我尽可能使用自行车。”近日,马斯金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电子邮件采访中这样解释如上的生活细节。
“骑自行车”也契合了他的下一个研究目标??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而努力,用“机制设计理论”解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谈判僵局。这位因晦涩的机制设计理论而闻名全球的经济学家,正试图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更广泛的公共事务。
尽量少开车的马斯金甚至“超然”地认为,当今的国际油价还不够高,因为一个驱使人们去寻找清洁的替代能源的动力就是高油价。
7月中旬,马斯金出席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产业结构优化??金融市场的机遇和挑战”论坛。 论坛上围绕他的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油价、CPI等。
关于高油价可能给中国乃至世界CPI带来的压力,马斯金对在论坛现场的本报记者表示,通货膨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货币的问题。当石油和能源价格上涨的时候,一个控制通胀压力的方法就是运用货币手段,也就是限制货币供给,并且确保利率水平足够高,使通胀水平尽量在可控范围。
分蛋糕的例子
什么是机制设计理论?马斯金经常用一个分蛋糕的例子来解释:
两个孩子分蛋糕,要保证尽量公平。在孩子的心目中,公平有很多内涵,不仅是大小问题,还有巧克力花在哪里等大人难以想到的因素。
因此,聪明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来分,一个孩子获得切蛋糕的权利,而另一个孩子有选择蛋糕的优先权。这样,第一个孩子为了确保自己获得剩下那块蛋糕不会太差,必然尽量做到公平。
先明确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思考建立什么样的机制可以促使或激励怀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参与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最终也能实现机制设计者预定的目标。??这就是机制设计理论的简单思想。
当前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对这个问题的应对迟迟难以全面启动。
“这是因为世界上尽管每个国家都认为减排非常重要,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总希望别人多负担一些减排的责任。”马斯金在与《第一财经日报》的邮件交流中说,这也正是“机制设计理论”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
他认为,目前国际上一些碳排放交易和对碳排放征税的做法都比较可取。但还需要权衡、折中不同国家利益的一系列国际条约,也是一种机制,促成全世界统一高效地推广和实现减排。
“所以我非常希望机制设计理论能够真正运用到一个成功的减排国际条约当中。”马斯金说。
具体如何运用?马斯金去年参加央视《对话》节目时提供了一个把“机制设计理论”运用与中国节能减排实践的缩小案例。
一条河流沿岸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厂,要实现污水减排三分之一的目标,可以给每个厂摊派排污指标,并且允许对指标进行买卖。工厂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衡量减排的成本,如果减排成本太高,可以向其他工厂购买排污指标保证生产;反之则减少产量或投资先进净化设备,并从购买指标的工厂那里得到补偿。这样既保证了企业正常的经济利益,又实现了减排目标。
马斯金在日前接受中国媒体群访时说:“我现在对环保问题比较关注,也对中国一些节能减排的计划目标实现情况很感兴趣。”
“猫王”一样出名的理论
“两个月前,除了经济学家,几乎没有任何人听到过机制设计。一夜之间,它变得像猫王一样家喻户晓。”
马斯金去年在领取诺贝尔奖的获奖感言中说,每年有一个星期,诺贝尔奖吸引全世界把那样高的关注度投给了不只是经济学,还有物理、化学、医学、文学。“为了这个令人惊讶的成就,我要向诺贝尔基金会和诺贝尔奖颁发机构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
分享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和156万美元奖金的一共有三人,除了马斯金还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莱昂尼德?赫维茨(Hurwicz)和芝加哥大学的罗杰?迈尔森。
马斯金的贡献主要是把这个理论引入当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比如税收、债券和选举程序;迈尔森则是在“显示原理”方面获得成就,用一种数学方法简化对促使私人信息公开的博弈的最有效规则的推算;而真正的奠基人是90岁高龄的赫维茨。
赫维茨于6月24日离开人世。作为年龄最大的诺奖得主,去年获奖时,他甚至都无法亲自去领奖。“很多次有人告诉我,我入围了不长的获奖候选人名单,但很多年过去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我已经不指望能得到这种认可了,因为熟悉我理论的人都快死光了。”
眼下,“机制设计”俨然成为学界最流行的概念之一,人们用最简单的语言传播着这位经济学家的精辟思想。
有人这样理解,博弈论是从既定的游戏规则推测出可能的结果,而“机制设计理论”是逆向思维,根据想要的结果来倒推和设计出合适的游戏规则。
现在,包含了十分深奥数学分析的机制设计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各种场合,从公共设施的规则与拍卖、公司管理层的薪金结构到选举机制设计。
中国学生
很多人评价马斯金的“机制设计理论”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实用价值,马斯金对此略显出羞涩:“那都是别人这么认为,我不能自己说的。”
但马斯金向本报肯定,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的改革过程也是机制设计理论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机制设计理论就是把眼光投向未来,探索通过良好的机制实现还没有实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机制设计理论同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息息相关的。
其理论面对中国的“尴尬”,正在通过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得以解决。深得马斯金“真传”的中国弟子,除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还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经济学家许成钢和王一江等。
李稻葵曾经对媒体说:“选择马斯金作为导师,正是看到了机制设计理论对于中国改革的广阔空间。马斯金研究的领域为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提供了最为贴切的解释,非常值得中国学者学习研究。”
在王一江的记忆里,马斯金并不是一个注重教学效果的老师,既没有妙语连珠的小故事,也不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只有“教学内容异常的严谨和精彩”。
马斯金则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有深邃的理论追求,而且也非常关注如何将理论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而其他国家的学生大都将这两者分得很开。因此他几乎每年都会接收一两个中国学生。
早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2004年,马斯金已经开始担任武汉大学名誉教授,此后还担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合主任。获奖之后,尽管有关名誉的琐事缠身,他依然坚持到中国讲学。
据说,马斯金到中国讲学,往往不是简单的讲座,而是系统对一个问题进行讲解,像开一门小课,有的讲课甚至分文不取。
很多学生在网上讲述听诺奖得主讲课的感触,有关他的一些趣事也流传开来。
有位学生听了马斯金的讲课后,对其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可在书店和图书馆都没找到马斯金早期发表过的一篇论文。最后,他抱着试试的想法,给马斯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回复,询问该学生的具体地址,几天以后居然收到马斯金快递过来的论文。
Related相关
幸运的房子
马斯金这样讲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2007年10月15日清晨6:30,电话铃声使他从睡梦中惊醒,电话另一头远在欧洲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的声音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很意外,以为自己还在做梦。而且直到现在还怀疑自己没醒。”
马斯金的妻子盖尔?索泰尔也没想到丈夫能获奖。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历史讲师的索泰尔甚至把丈夫的获奖部分归因于他们的房子,一个曾住过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两层洋房。
“我想可能是托了爱因斯坦的福,因为他搬进这所房子后就获得诺贝尔奖。”她说。
后来这幢房子又住进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弗兰克?威尔茨克,他刚搬出这所房子不久也赢得2004年的诺贝尔奖。
经济学界更没料到年仅56岁的马斯金和另一位与他分享这个奖项的迈尔森能获得诺贝尔奖。
但在其他一些同行看来,马斯金的获奖也并不全是意料之外的。“获奖者通常难以预料,但马斯金等人是经济理论界的自然选择,或许曼昆根本没想到这次获奖的会是理论家。”一位经济学界的人士说。
很多人,包括马斯金自己都没料到自己能获得这个奖项,很大原因是,得此殊荣的经济学家都比较高龄。其他学术领域,比如物理、数学,有了发明或者出了成果就可能得奖。但经济学提出一个理论之后,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验证其有效性,因此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殊荣的时候,已经到了年近古稀的迟暮之年。
当经济学者们纷纷祝贺马斯金直到深夜时,这位教授说,他很累,只期待有一个小小的奖励,那就是安安静静与妻子和一双儿女呆在家里开一瓶香槟。(丛玫)
埃里克?马斯金
● 1950年12月生于纽约
● 1972年,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学士学位后,继续在哈佛深造
● 1974年,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
● 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剑桥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
● 1977年,回到美国并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
● 1985年,重返哈佛,并在这里任教16年
● 2003年,出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
● 2004年,受邀担任武汉大学名誉教授
● 现任普林斯顿社会科学院高等研究院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