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23年。”康宁大中华区总裁马西门对《第一财经日报》说。2007年,这位47岁的英国人获得上海市荣誉市民。
而他领导下的康宁大中华区,仅在中国大陆,也早已布局了近30年。目前,这一财富500强企业的在华分支,正日益成为康宁全球快速成长、“中国跨时代,机遇无限;康宁新发展,志在领先”的战略平台。
《第一财经日报》:康宁进入中国已经20多年。起初主要偏重于营销,之后开始设立合资工厂,当时对市场的判断如何?
马西门:确实,康宁20多年前就来到了中国,最初主要集中在电视市场,发展一般。直到1990年左右,康宁中国开始快速增长。原因是,当时中国通信业尤其基础网络建设、消费电子以及汽车产业政策开放,这种趋势正好符合康宁的核心业务能力,于是我们开始规划投资设立工厂。
《第一财经日报》:2000年以前,康宁在中国的投资额只有1500万美元,在你2000年上任后,投资额呈倍速增长,2007年,达到了30亿美元,为什么有这么大反差?
马西门:这与中国产业发展变动带来的市场需求、机遇有关。
2000年,中国在通信产业、汽车产业、消费电子领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而我们的主要业务,正好涉及电信、环境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这需要我们尽快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产品。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主要是先进的光纤技术,之后是提供生产蜂窝状陶瓷载体,用于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催化净化器;2006年,我们宣布在北京投资建立玻璃基板工厂,主要是促进中国LCD平板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康宁中国的战略规划完全吻合了中国市场发展趋势。
当年我加入康宁到现在8年,康宁中国设立了地区总部,有了7家生产企业、亚洲财务中心,雇用了3000名员工,投资规模已超过30亿美元。
《第一财经日报》:投资在北京的玻璃基板工厂,当初如何评估?未来是否会在深圳等其他重点城市设立同样的项目?
马西门:我们一直在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当然有人认为,康宁在韩国、中国台湾已经建了类似工厂,中国大陆再建,可能重复,决策过早。
事实上,我们早已对中国大陆玻璃基板需求做好充分评估,你可以看到,在北京、长三角、华南已经形成以京东方、上广电等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而且其他城市也在做着规划。我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中国LCD产业一定将迎来发展高潮。
目前,我们北京厂已经投产,将可以就地服务于我们的本地客户。至于新的玻璃基板工厂,有很多消息说康宁正在做新规划,这都不是我们官方发布的消息,我们不会对此作出回应。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几年,我们看到,康宁一直在调整原来的合资模式,新旧工厂好像有一种独资化倾向,为什么?
马西门:康宁处于多个产业领域中。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最近3年,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产业的市场需求或制度、中国政府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产业链的完善与配套,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多不同。而合资或独资都是根据产业自身发展所做的调整。
举例来说,在通信产业,上世纪90年代我们有一些合资公司;而在LCD领域,我们有独资公司。所以,模式是变动的,必须符合产业发展趋势。总之,我们必须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我们自己的竞争力。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适应中国长远的产业发展外,中短期来看,康宁中国有哪些可以借力的机会?
马西门:当然很多了。举例来说,在显示领域,TFT-LCD是国家“十一五”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其中大尺寸LCD电视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产业中80%的模组能力在中国。同时,我们都期待着北京奥运会,消费者对于液晶电视的需求,将促进我们的玻璃基板销售。在通信领域,中国电信业的重组,有望带来新的网络建设,我们的光纤与光缆公司,也将与中国本地其他同行业一样,获得增长的新动力。对我们的环境科技业务部门,中国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的实施,也将推动汽车排放控制的业务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就中国LCD产业来看,你能否为本地战略规划提点意见?
马西门:这个产业,正适应着每5年一波的发展与迁移规律,起初是日本、欧洲,5年后是韩国,又一个5年后,是中国台湾地区。而目前,它正在这里!在中国。很明显,产业界已经形成共识,未来,在整个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的规模,将会变得格外庞大。
中国市场已经很大,它可以容纳许多个LCD产业中心。当然每个地方规划产业时,会希望集中发展,就像日本、韩国一样,但是,中国远比他们大得多。
我们对中国中央政府推出的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充满信心,它将引导产业高速增长。康宁中国致力于成为这些产业的伙伴,因为客户需要我们,而我们目前也正处在这个最正确的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