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进入持续低迷状态。昨天,沪市继续下跌,收盘时沪综指报2457.20点,跌幅0.52%,成交量创下21个月来的新低。
几乎所有的观察者都在指出,市场的信心已经严重不足。而对于市场信心究竟何以一路下滑,则众说纷纭。
从本质上来说,A股这一轮回调,是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的反映,也是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的结果。对中国经济来说,那种以高消耗、高投资换取高增长的传统增长模式正在转型,无论是政府的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要素价格政策等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内部调整,刚好撞上国际市场的动荡与调整,使得市场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趋势的预期发生了变化。
资本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上市企业未来业绩的预期,深刻影响着市场的走向。短时间里股指的涨跌当然不能说明问题,但一个较长时间段中市场的走向,还是清楚地反映着宏观经济的脉动。不少投资者对于市场的担忧,正是基于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担忧。
当然,A股市场的一路下行,市场信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沪深股市连续“跳水”的背景下,市场不断出现恐慌性的下跌,说明市场的情绪,也会对市场趋势产生很大的影响。拉斯?特维德在《金融心理学》中指出,“每个投资者都试图理性,但实际上表现出非理性行为。”他认为,金融工具的价格不仅受价值回归影响,而且受投资者心理因素影响。
众所周知,市场趋势一旦形成,往往较难改变。历史一再表明,在市场趋势的形成过程中,过度乐观或者过度悲观的市场心理,容易推波助澜,形成涨时涨过头,跌时跌过头的现象。所谓涨过头或者跌过头,即是市场价格已经(甚至在相当大的幅度上)背离上市公司的基本价值。
市场信心的严重不足,也使得市场底部的寻找变得更为困难。价位的合理与否,除了与诸多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之外,也与投资者的预期和判断密切相关。在很多投资者过度悲观的情况下,即便A股估值已经较为合理,市场也很有可能被推至不合理的低点。由于政策救市呼声一直不断,但管理层难以推出具有实质性的明朗政策,市场心理很难一下子得到提振。
这个时候,以理性与耐心来代替恐慌,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理性,即是要看到A股市场调整的必然性的同时,又要看到市场低迷的时候,往往也孕育着机会与转折;即是要看到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通道之时,一些短期困难与挑战无可回避,又要看到就长远而言,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值得期待,中国企业的活力还将在未来继续显现。这意味着,从短期来说,一些被过低估值的个股,将为挖掘者赢得短期收益的机会。从中长期来说,A股市场迟早会从当前的困难形势中突围,而获得新的成长动力。
这里的耐心,对于企业界来说,就是要有一种直面困难的勇气,苦练内功,以求度过“冬天”。经济周期的变化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发力,迫使企业要从昔日高速度的投资驱动中恢复理性。在一个宏观经济出现较大变化、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环境里,往往是适者生存。那些直面逆境、苦练内功者,最终将是从宏观变局中突围出来的企业,也将是富含投资价值的企业。
当前的经济基本面,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迹象。尽管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3%,已是连续第3个月回落。通胀形势或许并未因此而出现大的转机,但CPI的连续下滑,对于弱化人们的通胀预期,不无裨益。如果此后几个月CPI不会出现较大的反弹,或者保持下行格局,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当有积极的意义。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7月份出口数据,也无疑值得关注。尽管外贸前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还有着相当多的不确定性,放缓趋势短时间难以改变,但出口形势的严峻程度,或者说悲观程度,至少有待继续观察。当前的调控政策,已经在竭力遏制通胀的同时,尽量保护市场主体不致受到大的伤害。随着“一保一控”政策的落实,将有助于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
这些积极的迹象,有助于人们增强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信心,反映到资本市场上,也将提升投资者的理性与耐心。以理性和耐心代替恐慌,这是面对宏观经济变局应有的态度,也是面对一个低迷的资本市场的应有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