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墨西哥湾出现一场大飓风,或发生一件破坏性的地缘政治事件,否则油价似乎已然见顶。自突破每桶147美元之后,全球需求下滑的迹象使得油价暴跌逾23%,降至113美元以下,此后8月13日出现温和反弹。
全球石油消费目前的增速明显低于一年前预期的水平。
去年10月,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简称IEA)预计,2008年全球需求增长为每天210万桶,其中75万桶来自经合组织(OECD),133万桶来自新兴市场。在最新的月度报告中,IEA将这一数据大幅削减至每天80万桶,减幅超过60%,其中,经合组织日需求量预计将下降逾60万桶,而新兴市场需求则将增加140万桶。
根据我们的判断,到年底的时候我们将发现,IEA对新兴市场的预期会显得过于乐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将再次抱怨石油进口国不能确保充足的需求增长,从而证明对产能扩张的投资是明智的。
要指出谁应对全球需求方面的不确定性负责也许是徒劳的。显然,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长放缓正在影响美国和其它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油品需求。但另外两种信念也正受到挑战。首先,在未来半年内,市场上那种认为新兴市场石油需求已与发达国家脱钩的普遍看法将受到考验。其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价格下降与经济增长提速将导致石油需求增长反弹,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让我们更为具体地看看这些论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影响着许多经合组织经济体的问题正蔓延到新兴市场,尤其是那些经济增长有赖于其出口市场状况的国家。中国在全球贱金属需求增长方面占据了半数以上,在石油需求增长上也占到了三分之一。对于中国的出口商和生产钢铁、铝、水泥和其它初级产品的金属及能源密集型制造商而言,今后将面临艰难时刻。
与流行的说法相反,这些能源密集性产业正消耗着驱动三分之二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的中间馏分油。而且,由于能源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市场低迷以及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的出口不断滑坡,这将对其资源需求带来影响。当中国处于十字路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放缓至8%之际,其2009年的石油需求增长可能会从每天49万桶的3年平均水平,降至35万桶(上升4.4%)。
此外,有关新兴市场的补贴和需求增长之间关系的争论持续存在。许多亚洲国家解除价格管制的努力,大幅提升了最终用户的价格,一些国家涨幅逾50%。有关此类价格上涨对需求增长影响的少数几个历史教训表明,将出现结构性转折点。日本的石油需求量在1965年(每天170万桶)到1973年(每天530万桶)间增长了两倍。自石油危机以来,日本的需求量再也没有超过1973年的水平。韩国的需求量在1987年(每天62万桶)至1997年(每天240万桶)间增幅逾300%。1997年的金融危机迫使韩国放开油价,该国需求迄今也未超过危机前的高点。
自鸣得意地设想价格下降将带来新的需求增长,忽视了回应极端价格冲击的需求现实。这些冲击会刺激全球超越暂时削减可选择性消费的范畴,对节能技术进行大量不可撤消的投资,从而永久改变交通、工业、商业及住宅领域需求的结构和效率。
古语云“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在今天与在上世纪70年代同样适用。这些对策不仅包括供应方面,需求方面的反应也同样关键。我们预计,油价将在每桶90至100美元之间走稳,但仍将刺激结构性需求调整??我们估计,一段时期内,全球需求年增长不会超过每天100万桶。
作者是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首席能源经济学家
译者/陈云飞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