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看起来可以满足内心缺失的那部分,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打折季又来了,总有成群结队的购物狂出没。购物狂,指的是经常购物欲望失控,买回一大堆用不完的东西的人。电影《购物狂》里的张柏芝发誓集齐某名牌包包的所有限量款,而在现实中虽然没那么夸张,但也不乏形形色色的购物狂。不过,可不是所有的购物狂都很享受购物失控的感觉,不少人都想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怎样让购物不失控呢?
最近,Wing发现自己的信用卡欠款达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喜欢购物的她,进了商场就忍不住要大买一番,有时看到信用卡的欠款,惊是惊,可购物欲却不见消停。
难道自己是“天生购物狂”吗?
购物狂多为满足内心缺失 一次性买回的一大堆东西,最后都去了哪儿?据一项网络投票显示,它们多数进了衣柜、储物柜,或用过一两次之后就再也不见光日了。当然,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而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胡慎之指出,购物狂多数喜欢买东西的过程,而不是买到了什么。
据胡慎之介绍,曾经有人向他说过,“当我看到售货员羡慕的眼光,我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很多购物狂也有类似的心态,想通过购物满足内心缺掉的某个部分。这个部分,可能是由于以前没有条件买,而现在可以买;也可能是因为特别需要别人的羡慕和赞扬,来弥补内心的自卑,其中有一个共同点是:自我价值感低的时候,购物欲最容易失控。
但胡慎之也认为,购物看起来可以满足内心缺失的那部分,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因为购物欲上来的时候,常常分不清“想要”和“需要”的区别,有的人只要看中了,就一定要买,像小孩子要东西一样。但购物缓了一时之急,却并不能真的解决内心的缺失。
购物狂的恶性循环 “我也不想这么买下去,看到信用卡的欠款,其实也挺焦虑的。”像Wing一样,购物狂最大的痛苦是不能自控。胡慎之指出,购物狂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感觉到内心缺失的东西时,用购物来满足,但因为购物而有了欠款之类的麻烦,又觉得内疚、自责,而内疚、自责又会再次引发自尊的缺失,于是再次购物。
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最难打破的就是自尊缺失。购物狂形成习惯以后,常常会把购物合理化,“我喜欢这样的东西”、“购物很快乐”……以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缓解焦虑。
胡慎之认为,这是因为“延迟满足”的能力不足够。小孩子一有要求,马上就要要,但成年人会经常同时面对好几个要求,有的要求必须要推后满足,如果缺少这种能力,对某些东西的需要只要不能马上满足,就会感到焦虑。
学会延迟满足 因为内心的缺失不容易察觉,所以购物狂“降温”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过仍然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胡慎之说,我们内心都多多少少有缺失,弥补它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工作和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有发自内心的自信,就不容易被购物控制。
首先,当你忍不住想买大买一番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内心究竟缺少了什么,会让自己长期被购物控制,体验内心的价值感。
第二,如果你发现自己依赖于用各种衣物、饰品来提升自己在公众场合的信心,那么可以试一试,不猜测别人的看法。这一点在职业场合很常见,不少人会觉得“没穿对衣服,别人会看不起我”,而忽略了自己本来有的优点。
第三,发现自己不好的满足方式。购物狂中,已婚女性占的比例不小,有的人因为丈夫对自己关注不够,无意识的乱花钱让他愤怒,表示自己的不满,但这种满足方式解决不了家庭里的问题。
第四,学会延迟满足。去朋友家吃饭,还有两小时开饭,这时候你会做什么?有的人看张DVD,有的聊天,有的干脆找本书来打发时间,但延迟满足能力比较差的人,会不停的去厨房问“什么时候开饭?”,觉得很焦躁。如果你也有相同的情况,可以向朋友“学习”,有的需要暂时不能满足,找些另外的事来做。 (来源:《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