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奥运会的大幕在“鸟巢”缓缓落下,北京的31座奥运场馆迎来了现实的后奥运时刻,它们该怎样维持正常的赛后运营?国家体育场“鸟巢”,一年的运营费便高达5000万至7000万元,它拿什么养活自己?
“体育馆的赛后经营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恒利说。长野、悉尼、雅典奥运场馆都成了政府的沉重包袱,而中国曾为举办亚运会而斥资数亿修建的奥体中心,在筹备北京奥运之前,也是一片落寞。
大型场馆赛后运营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如何应对?
最大限度实施市场化运营是北京奥运会各项投融资工作的基本准则,在奥运场馆项目上也如是,在“鸟巢”、“水立方”、奥运村、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篮球馆、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这6个项目中,政府只是在成本高、盈利难的“鸟巢”项目上投入了近20亿,其余约190亿的投资均来自中标企业的自愿投资或社会捐赠,前者占据主要地位。北京奥运会和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刘志近日表示,北京市政府直接用于场馆的投资不超过130亿元,其中包括新建、改扩建、临时建的31座场馆以及45座训练馆。
“"鸟巢"是投资最多的奥运场馆项目,也是中国首例实行PPP经营模式的体育馆。”张恒利说。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中文译为公私伙伴关系,这是一种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的经营模式。
“开始估算"鸟巢"的投资是34.65亿元人民币,政府出了58%,中信联合体出了42%。联合体中,中信、城建、金州的股份分别是65%、30%和5%。”张恒利说,中信联合体可获“鸟巢”30年经营权。
“竞标时我们已经考虑清楚了日后"鸟巢"该如何运营。赛后体育馆肯定要实现商业化运营,商用面积是8万到9万平方米,"鸟巢"整体面积是25.8万平方米,有些比赛设施与商用功能冲突,日后要拆除,我们就在施工前设计好了拆卸设施的接口。”
张恒利还透露,早在建设期,“鸟巢”就获得了1亿元商业赞助,其中“中石化希望赛后使用场馆进行商业宣传活动,为此它提供了赛道所用的沥青以及除VIP座位外的所有座椅,价值差不多有3000万元。”
“常规的场租、广告费和门票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张恒利说,作为中信子公司
中信国安集团直接经营的足球俱乐部,北京国安足球队已将国家体育场定为主场,将在赛后进驻。
奥运后,公司还计划至少投入3亿元实施改造,通过公开招商的方式搭建综合体育文化Mall(一站式购物、就餐、娱乐的业态),获得商业地产收入,“我们还在想策划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展示活动,比如展示瓷器、服装,但需要选择高端对象,有好的布局,不能弄成大市场的感觉。”
眼下,“鸟巢”出售冠名权的新闻也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张恒利说,“鸟巢”确实打算出售冠名权,“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找到我们,不过我们会选择高端的、向上的企业。”他未透露何时公布冠名结果,但表示,希望在“十一”黄金周期间能推出“鸟巢”首场商演。
虽然对体育场馆赛后的经营模式早已构思清晰,但张恒利对“鸟巢”的商用前景也流露出不小的忧虑,“最担忧的是中国是否有足够多的市场化运作空间,"鸟巢"作为文化演出市场,前景还是很不错的,但办体育活动就难说了,中国是否能举办足够多的赛事吸引观众呢?如今中国足球队的水平、国家联赛的质量都还不够高。”正因如此,国外体育场馆成功经营的模式也很难借鉴,张恒利举了德国安联体育场的例子:为了举办2006年世界杯,德国在慕尼黑修建了体育场,慕尼黑保险公司安联斥资1.2亿买下了30年冠名权。
“一直有好球队在安联体育场踢球,很多观众去看,但在中国就很难复制这种模式。”
本报记者王嵩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