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中国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危险的"神话":免疫球蛋白滥用乱象与暴利链条

  一支本该增加营养的辅助药,却在今年的5月27日,要了万国明的命。

  这让伍红英怎么也无法接受,身为妻子的她跑遍了医院、药监部门、公安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只为逝去的丈夫讨一个说法。

  3个多月过去了,同江西“博雅”事件里其他5名因注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又称“静丙”)致死的患者一样,伍红英依旧没有等来她渴求的答案,也没有任何明确的关于赔偿的说法。

  她并不知道,这种药品在现在已是毛利最高的药品之一;而且,它还有个别名??“高危品”。

  《第一财经日报》多方求证显示,短短的一年里,其价格翻了6倍。许多厂家正在超负荷地追赶这一波巨额利润“神话”。“高危品”背后,更是一条对资本充满诱惑、被绷得很紧的生产链条。

  “静丙也是存在过度使用的。”在抗生素因为被控制过度使用而装进“笼子”(通过建立专门委员会控制其被过度使用)之后,一个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微生物科的主任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静丙也有必要做同样的考虑。”

  价格疯涨的球蛋白

  5月22日至28日,先后有6名患者在使用标示为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070514、规格为5%2.5g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PH4)(液体)发生死亡。这件事情经媒体广泛报道,被称为江西博雅“球蛋白”事件。

  静丙是从人体内提取的免疫球蛋白,由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产生。对于六例受害者,都不是救命药,仅仅是一种营养药,但却接连要了六名患者的性命。2007年年初的“广东佰易毒蛋白”事件还历历在目,球蛋白产品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7月18日,国家药监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在例行发布会上指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送来的江西博雅免疫球蛋白样品检查以后,发现该样品存在异常。通过这个实验检验和实验的结果,可以断定样品异常和患者死亡有直接的关系。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颜江瑛回应媒体关于江西博雅的事,表示“这个工作已经交给江西省公安部门在做了”。

  截至发稿,本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此事还在进一步调查中,截至发稿时还没有最后的结论。

  不过,这批“闯祸”球蛋白的批号“20070514”,引起了业内最大的困惑。“去年大概7月后,球蛋白开始特别好销,我们的感觉是,才生产出来,马上就没有了。”一名来自静丙厂家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说,“然后,价格开始不断攀升。”

  据其介绍,2007年上半年以前,2.5克的静丙,长期徘徊在60多元,随着紧俏状况出现,同样规格的静丙开始一路飙升,“很多地方涨到了200多元,我所了解到的,好像浙江的静丙价格最高,达到了350元。”

  不过,江西的售价,已经突破了他所了解的最高价,博雅事件受害患者的丈夫余平说:“我们支付的是368元一支。”60多元,一年内涨到368元,价格翻了几个跟头。这是否意味着高出的300元,都是单品新增加的利润呢?即使60多元都算成本,那么利润率也达到81%。

  上述厂家没有直接回复具体成本,“这个很难计算的。”一批血浆,可以同时分离出来球蛋白、血蛋白、凝血因子等品种,最多的能分离出9个品种。“所以,我们在一些品种赚钱的情况下,另一些品种会以亏本价格出售。”

  就华兰生物制品研究所2007年1~9月血制品的运营情况,天相投资的公司季报点评显示:“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血液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公司整体毛利率上升。公司的血液制品种类是国内最多的,公司产品结构仍以人血白蛋白为主,但是毛利率较高的静丙蛋白等其他制品收入和利润占比在提高,同时血浆源的紧张带来公司产品价格上涨,两方面因素带动公司整体的毛利率同比增加10.43个百分点,毛利率为52.54%。”

  2008年新上市的血制品厂家上海莱士,其招股意向书中也显示:人血白蛋白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销售收入是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是该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2005年至2007年,毛利贡献率合计分别为85.57%、89.02%、90.57%。其中,人血白蛋白毛利占比均在50%以上。

  公司各类产品的毛利率水平在2007年均有较大提升,毛利贡献绝对额增加;其中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毛利率和销量均有较大提高,使得其毛利贡献绝对额出现大幅增长。其盈利能力分析一项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毛利分别为2659.31万元、1897.17万元、6867.17万元,毛利比例分别为23.02%、18.17%、40.41%。

  超负荷逐利

  一时间,静丙异常紧俏,成了厂家的最大感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断有媒体报道其供应紧张。

  某直辖市,从今年开始决定不再对包括静丙在内的血制品进行招标,该市招标采购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是合格的药品,都可以在本地区使用,因为供应非常紧张。只是在供应较充足、价格可能虚高的状况下,进行招标才有意义。”

  对于血制品紧张的关注,厂家都集中指向血浆原料供应紧张。但是,数据显示血浆供应紧张关联性并不大。上述招标采购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原料供应减少,首先导致白蛋白的供应紧张,然后波及到球蛋白。“虽然原料影响供应量,但是从适应证来说,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的使用量都不应该这么大。”

  血浆供应下降,始于2004年国家对血浆站的大力整顿,血浆原料供应就一路下降,从最高峰的年投料5000多吨,到2007年预计不超3000吨。

  上海莱士的招股说明书也显示,随着血浆供应下降,公司三大主要产品中人血白蛋白与凝血因子价格都一路往上涨。

  静丙却显示了不一样的奇特的变化:2004年到2006年间,价格逐年回落。直至2006年,销量也大幅下降,产量低于产能,较2005年的产量也跌幅不小,供过于求进一步显现。

  在2007年之前,静丙的竞争十分激烈。上述招标采购管理单位工作人员介绍的数据显示,2002年2.5克静丙的中标价为126元到167元不等;2004年2.5克静丙中标价为138元至198元不等;2006年2.5克静丙的中标价为130元至145元不等。

  据上述厂家介绍:“因为竞争激烈,实际价格都远远低于地方中标价,在2006年上半年之前,2.5克静丙的价格长期徘徊在60元左右。”

  不过,2007年,静丙突然转向,莱士招股书介绍,“销售出现了强劲反弹,销售价格一路走高,销售均价达到了172.55元/瓶(每瓶2.5克),上涨幅度35.63%”,其毛利提高33.01%,是其原先的明星产品人血白蛋白涨幅的3倍,达到了65.95%。最后,上海莱士的年产量达到了65.94万瓶,增长了27.60%,超过了其52万瓶的产能,并且作出解释:“2007年投浆量下降的情况下,静丙的产量反而上升主要是由于利用了往年留存的有效组分Ⅱ(保存期为10年)。”

  据上述接受采访的厂家介绍,在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下,不会对血浆所有的品种进行分离,会对血浆进行封存,根据一些品种的需求再进行生产。

  莱士的招股书显示,由于血浆供应量较大程度下降,2007年公司各类产品(静丙除外)的产能利用率出现较大降低。

  过度使用的“高危品”

  上述招标采购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认为,现在白蛋白与球蛋白,都更多不是被当作药品,而是被当作一种安慰剂。也就是说,没有适应证出现的情况下,也会被大量使用,当作药品中的“营养品”。

  而这两种血制品的区别,一些消费者也搞不太清楚,在他们看来,作为“安慰剂”的两种血制品区别是不大的,他们首先会考虑白蛋白,然后是考虑球蛋白。所以,会出现去年先是白蛋白供应告急,然后是球蛋白。

  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副院长介绍,由于经常与各种病原体接触,成人体内的很多免疫球蛋白(抗体)具有抵抗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的作用。因此,从成人血液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就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但是这里强调的是‘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依赖这种制品治疗感染病,它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尤其对儿童、先天性球蛋白缺乏者、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患者等等。”

  上述副院长表示,很多病人甚至少数医务人员对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作用的理解存在误区。“如前面所说,静丙的确具有一定抗感染作用,但它只限于一些严重的感染,或者严重的先天性或后天球蛋白缺乏者预防或已经发生的感染,比如恶性肿瘤化疗、大剂量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即使为这些病人使用免疫球蛋白,也是要在有效地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合并使用的,绝对不能靠它来‘救命’。我也希望病人不要主动要求注射,医务人员更应该慎重把握,合理使用。”

  上述临床微生物科主任说:“静丙是支持疗法,疗效是不确定的。就一般重症感染者而言,2支到5支就可以了。”

  而会诊医生对于万国明的建议是每天注射6支,5月8日、9日、10日,万国明注射了三天,作为第一个疗程,5月27日,是他的第二个疗程,原定就1天,注射6支,不过,在注射第一支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另外一名死亡患者,开的是一天4支,在注射第一支时死亡。

  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对《第一财经日报》解释:“卫生部已经有结果了,都没有表示有过度使用、不当使用的问题,已经明确是药品本身的问题。”

  上述临床微生物科主任认为,静丙的过度使用在一些医院是存在的,其中有医务人员的原因,也有病人自身的原因。“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家人主动要求,他们觉得这很能代表一种心意。”

  “没有证据表明,静丙的过度使用对机体有负面作用。不过,过度使用浪费钱,浪费医疗资源。其二,静丙是血制品,使得病人冒不必要的风险。”他说。

  上述副院长说,最近有报告说某些病人在使用静丙后出现胸闷、心慌、气急、呼吸困难、全身青紫、腹痛等症状,甚至死亡,这是比较典型的严重的过敏反应,至少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是制品生产中的问题,比如产品不纯,含有导致过敏的物质,生产工艺有问题,导致产品变质;第二种可能是丙球制品保存不当而变性。蛋白质在高温下很容易变性,变性的蛋白质直接进入血液当然容易导致过敏。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表示:“静丙的工艺已经很成熟,产品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从以往不良反应报告来看,静丙也就是皮疹等小问题。像江西博雅事件,肯定不属于正常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不会有批次特征,病例数也不会集中。”从定义来说,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医生也使用正确的状况下发生的不良状况。“但是,血制品,别名就是高危品,在储存、运输等环节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上述副院长所在医院没有把静丙作为一个常规药物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对静丙使用严格把关,每月使用量仅100支左右,使用科室主要是重症病房、风湿科和神经内科。

  厂家的“市场预期”

  不过,在厂家看来,静丙的使用才刚刚起步。长期看,静丙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

  生产业界流传的一种说法是:静丙在国内应用也不过10余年的历史,距国外26年的应用历史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适应证和适用病种选择上的保守、适应科室拓展不广、潜在空白领域还很多,还有就是临床应用时普遍治疗有效剂量偏小,这与患者的经济基础及支付能力有关。另外,针对疾病疗效上的争论也多,因一些产品内在质量低下致使临床疗效欠佳,导致医生产生误解。

  生产业界有分析认为,随着传染病发病减少,而血液病、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发病率增多,给了静丙未来增长的源泉,其次随着患者支付能力的增强和医保改善,治疗有效剂量将向国际先进医疗标准看齐。

  莱士的招股书里介绍:“在发达国家,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每百万人口10公斤,而我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每百万人口才1公斤,因此国内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发展潜力很大。”

  不过,同样在招股书里,莱士引用了《医药经济报》的数字显示,2006年国内静丙的总销量是410万瓶(每瓶2.5克)。2007年,国内销量增长23.42%。

  按照莱士公告介绍的上述数字,以13亿人口大致推算,静丙每百万人口的消耗量,2006年是7.88公斤,2007年则达到9.73公斤。这与其公告中直接介绍的消耗量差距甚远。对此,莱士相关机构人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解释:“消耗量的数据,摘自2000年得到的一份美国的报告。”

  上述招标采购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说,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口消耗量,对于我国只是一种参考,国内的实际情况是有些特殊背景的。由于血制品昂贵以及运输储存的关系,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不使用血制品,目前的使用分布是比较集中的。莱士招股书介绍:“我国目前城市居民白蛋白使用水平已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当,人年均消耗量为0.2克;但农村居民白蛋白等血液制品的使用明显不足,人年均消耗量仅为0.005克。”

  有生产业界人士认为:目前市场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宣传适应证和适用病种,如何拓展临床使用的范围,扭转医生的思维方式和处方习惯。这些工作需要一个行业团队来做。

  观察

  价改革难解整体之“结”

  全秋梅

  药品行业正在成为整体增长最为强劲的行业,而其中血制品为最,血制品中,如今静丙为最,对其招标的设限,也在被一些地方无奈放弃。不难想象,这会导致资本怎样的疯狂。

  “主要表现在适应证和适用病种选择上的保守、适应科室拓展不广、潜在空白领域还很多,还有就是临床应用时普遍治疗有效剂量偏小,这与患者的经济基础及支付能力有关……目前市场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宣传适应证和适用病种,如何拓展临床使用的范围,扭转医生的思维方式和处方习惯。这些工作需要一个行业团队来做。”

  这样的说法可谓专业,却让人难以言说。

  可以看得出来,跟其他产品厂家一样,“市场”和“利润”是更让药商兴奋所在。但是,你愿意想象一个“药品”被纯粹当作商品,在药商“专业”的推广下不断地放量吗?药品是事关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特殊商品,药品的产地、疗效、成分以及出售的价格更应该具有透明度,成为市场化的“阳光”商品,但是这样,仅仅让药品一切看起来很“好”。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被厂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就是这个药是否真的是患者需要。

  “医生开了什么,我就用什么,哪有什么考虑的可能?”这是我们作为病人或者病人家属时相同的体会。医生成了最后为我们对“药品”的把关人,但是药品供货商和医院的“地下交易”,长期存在的医生开一瓶药拿多少回扣的“潜规则”,至今并没有见到有很大的变化。

  本报日前报道显示,发改委已经在讨论改变给予外资药企15%的加价率,并打算逐步解决单独定价的问题,以及“优质优价”和医疗机构药品加价政策。

  系列政策的讨论,都是为了控制医疗机构盲目选择高价药以追求最大利益的行为,遏制高价药滥用的情况。

  不过,政策能否真正落实,显然不太乐观。外资药企正在联合反对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的药品“等额加价政策”,并对有关部门展开游说。而至于等额加价能否消除医疗机构对高价药的“偏爱”,有医院人士认为很难通过简单的价格政策调整就能解决,毕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即使将与外资药企“同等待遇”的民企,也并不乐意,认为有关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药品市场价格,可以说限制了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从长远看不利于行业发展。

  要让下一个“欣弗”胎死腹中,在限制药价的诸多政策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打破厂商医院医生的共生圈,培育遏制药品在“市场”主导下泛滥的公正第三方,推动药企社会责任的增强。血制品另一大明星“血蛋白”,真正市场价,早已远远超过有关部门的最高限价。

(责任编辑:马丁)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颜江瑛 | 伍红英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