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9月11日消息: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9%,去年7月以来首度脱离5%的“通胀警戒线”。CPI数据连续第四个月下滑,加之国际油价持续走低,资源价格改革时机的悬念也因此再度引人瞩目。
水价、电价、油价、气价……这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价格将如何进行改革?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张书田、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中国科学院财贸研究所价格室主任温桂芳等权威专家。
政府控制物价效果明显 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就CPI分项数据来看,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6.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
人们通常把5%视作通货膨胀程度高低的“警戒线”,央行以前决定是否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时,也经常将这个“警戒线”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自从去年7月起,我国CPI一直在5%上方运行,昨天公布的数据则首度回落到“警戒线”以下,因此其象征意义很大。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从历史走势来看,CPI自从今年4月创下8.5%的高点后,此后4个月就一路下滑,而且降速明显加快,显示政府控制物价增速的努力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发改委可能继续价格改革 然而,CPI的回落也使资源价格改革的悬念更引人瞩目。前一阶段CPI处于较高位置,考虑到控制通胀的目标和老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资源价格改革自然有些投鼠忌器。比如8月份销售电价调整时,明确只针对非居民用户,就体现了相关部门“区别对待”的意图。
如今,CPI已降至5%以下,国际油价也从每桶147美元的高位大幅下挫30%,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似乎已明显减轻,“中国资源价格改革应该所有动作”的呼声也随之而起。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一些表态也引人关注。8月13日,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称,今年将加速资源产品价格调整,水价即将提高;8月1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称,奥运会后能源价格走向,将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国内外能源状况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9月8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已召集各省价格主管部门官员开会,“探讨继续深化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
专家称改革不能“一刀切” “政府对资源价格由定价到监管的思路转变已经完成,今后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理顺价格形成机制???不仅是油价形成机制,而是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明确表示。
不过,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张书田在接受晨报专访时认为,今年中国经济的各方面情况比较复杂,资源价格改革应该是“择机而动”而不是“贸然出台”。
中国科学院财贸研究所价格室主任温桂芳则直言:“资源价格改革趋势不可逆转。现在应该抓紧时间对资源价格进行逐步调整,不过改革不能是"一刀切",可以考虑将改革权逐步下放到各地方政府。”温桂芳表示,在“水、电、煤、油、气”等资源性产品领域内进行诸如“品种选择”“力度大小”“出台时机”的选择,确保改革后的价格能在社会普遍承受的范围之内。他表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稀缺程度、投资发展需求都不尽相同,这也导致各地对资源价格改革的要求不尽相同。对于电、油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也可参照水价改革的方式,务求调整后的价格在当地承受范围内。 (来源:新闻晨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