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能源巨头地方攻略

  本报记者 何清 上海、河南报道

  9月24日中石化与河南签订了一份能源合作补充协定,距上一次的合作协议已经过去了四年。这四年中中国能源版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长城以南原本属于中石化的“法定”传统领地,正受到中石油的节节蚕食。

中石化的抗击第一线已经移到珠江流域,几乎是全线告急。这背后的一大因素是地方政府,尤其是东南部的富裕省市重新调整能源战略布局后,让具有上游油气资源优势尤其是天然气资源优势的中石油获得先机。在中下游占市场全国第一的中石化只能眼睁睁看着地方政府纷纷进京握手中石油。每一次握手之后,作为回报,地方政府总是同时打开中下游市场空间。这是在中国新一轮能源改革前夜上演的一出精彩的寡头博弈游戏,地方政府每一次与能源寡头的城下之盟,总是掀起中国能源版图的新联想。需要追问的是:在以市场换资源的三方博弈之后,随着民营业者的渐次退出,能源市场化改革必将从价格行政垄断过渡到价格市场垄断。这又将是一场教科书式的寡头游戏。

  中石化有些坐不住了。

  9月24日中石化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补充协议。

  根据这份补充协议,在未来3到5年,双方将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洛阳石化的发展和项目建设。

  “这是中石化的一种市场应对策略。当中石油与河南地方政府关系越走越近时,中石化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强在河南的投资,那里是中石化的传统地盘啊!”一位国家能源局官员明确指出。

  本报记者获悉,根据双方形成的共识,未来几年,中石化与河南一起认真研究推动中原石化甲醇制烯烃项目,并适时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双方加强协作,进一步完善中石化在豫成品油市场网络体系。

  这之外,又以中石化加大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开发力度,适时开工建设榆林-濮阳-济南天然气管道,以增加对河南天然气供应这项共识颇为业界关注。

  过去几年,在油气上游资源相对不占优势的中石化,正面临中石油的南下攻略。中石油获得地方政府频频抛来的橄榄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基本上掌握了大部分天然气资源。

  与原油需要炼制才能使用不同的是,天然气管道经过哪里,就直接可以落地化为能源使用。中石油正是国内最大的油气供应商,每年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6%。

  2007年12月4日,河南省政府与中石油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互相做出承诺,双方将在重大项目建设、油气销售网络、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中石油凭长城以北和西部若干省份(除了西北五省外还有四川、重庆和西藏)的丰富油气资源,借道西气东输等输气管道,大举南下蚕食中石化的传统势力范围。除了河南这个能源走廊的中枢之地外,中石油已经把战线南推到珠江流域。

  为了应对中石油的蚕食,中石化不得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与河南省政府签署上述战略合作补充协议。上一次的合作协议还是在4年前的2004年6月签署的。在当时双方签署《合作发展协议》中,河南省政府承诺将大力支持中石化在当地的扩张。

  “事实上,不仅河南,在很多地方中石油与中石化都在上演‘龙虎斗’。”上述国家能源局官员告诉记者,“资源稀缺时,各地政府也很乐意看到这种局面,没有资源的民营企业将难免要被挤出市场,双寡头垄断竞争进入白热化。”

  河南龙虎斗

  河南每年的天然气需求量已达20亿立方米,而中石化每年给河南的供气量只有3亿立方米左右。这逼迫河南省政府与中石油在北京牵手合作,并使得中石油在中石化的地盘河南打开了在重大项目建设、油气销售网络、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市场。

  河南地处中原,北接陕晋,南通鄂皖,历来就是南北交通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则成为中国能源通道的中枢神经。

  首先河南省内的能源整合。1998年石油行业进行迄今仍影响深刻的重组改制。根据当时的方案,河南省内国有油气生产、销售商大部分整体被装进中石化旗下。这其中既包括名重一时的洛阳石化、原属中石油的中原油田及原归河南省政府直属的河南省石油销售公司等三大能源基地。自此10年间,河南的石油行业成了中石化的“法定”传统领地。

  凭借这一优势,中石化一方面大力开发当地油气资源,提升优化炼油化工企业产能,另一方面积极扩张加油站网络,欲独霸中原,它甚至一度试图联合当地交通部门成立高速公路油品销售公司,以垄断河南高速公路沿线的成品油供应。

  “那时国有成品油销售系统、炼油厂、油田都在中石化掌控中,地方政府当然也希望中石化能够完全保证我省能源供给。”一位河南地方官员向记者回忆说。

  到了2004年,河南与中石化的合作进入蜜月期。当年6月23日,河南省政府与中石化签订《合作发展协议》。根据这个协议,中石化承诺在洛阳石化现有基础上投资20.78亿元,实施800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和45万吨/年PX新建项目。河南省政府方面则允诺给予中石化在当地经营建设的全面支持。其中最有“杀伤力”的支持是,允诺“今后高速公路沿线新建加油站将全部由中石化负责建设运营”。

  而这之前的2002年,围绕加油站的争夺,在河南一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上演了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争夺战。其间甚至到“动手动脚”。

  但也是自2004年的这一轮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中石化与河南省政府之间的默契。

  随着国际油价的高企和国内新一轮建设高峰的到来,油荒、气荒开始在全国蔓延。河南省政府期望中石化能给予更大力度的油气资源支持。其中由于经济发展,居民的天然气需求也是高速发展。

  但不巧的是,在输气方面,中石化有自己的盘算。“中石化希望将中原油田的天然气资源输往山东,以确保其对山东市场的有效控制。”上述河南地方官员向记者透露。

  山东也是中石化的传统领地,但是当时正面临中石油的竞争压力。作为国内第三大经济体,经济规模比河南大得多,同时地理位置也非常敏感。距中石油旗下的大连石化、辽河油田、华北油田很近,它们生产的油气资源随时可以通过海路、陆路冲击山东市场,山东市场也成为中石化抗拒中石油的桥头堡。

  除此之外,中石油甚至还企图将陕京二线管道向南延伸,在山东或江苏与西气东输管线联网,从而打破中石化对山东市场的有效控制。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中石化一方面积极扩大对胜利油田、齐鲁石化、青岛大炼油项目的投资,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中原油田向山东的天然气供应量。

  这是一个艰难的战略选择,对于中石化来说。

  “中原油田已进入了开发的中后期,天然气增产能力十分有限。中石化加大对山东市场的供应,必然会降低对河南的供应。”那位河南地方官员说。

  中石化的这个意图操作,很快引起河南方面的不满。为了满足本省对能源的需求,尤其是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河南省政府开始积极联络中石油,期望能得到一些支持。

  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给本报记者的一份资料,河南每年的天然气需求量已达20亿立方米,而长期以来在河南油气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的中石化每年的供气量只有3亿立方米左右。

  2007年12月4日,河南省政府与中石油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互相做出承诺,双方将在重大项目建设、油气销售网络、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这份框架协议的内容显示,在这一合作框架协议下,中石油对优先保证河南省的油气供应方面做出承诺,具体包括:中石油增加对河南省的供气量,并调整西气东输二线主干线,使其更加靠近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南阳等目标市场,二线主干线建成后,将为河南提供更多天然气资源。

  作为合作行动的实质性一步,中石油从2007年起向郑州和驻马店燃气电厂供气,同时重申向河南省其他燃气电厂项目提供的供气承诺继续有效。

  作为回报,河南省也对中石油在河南当地的市场开发和管网建设等方面做出多项政策支持的承诺。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河南省政府在管道建设上,大力支持中石油的兰州—郑州—长沙等成品油管道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在市场上,支持将河南省城市燃气等天然气下游业务,包括下游城市管网及地方支线的运营与开发向中石油开放。

  除此之外,让中石化坐不住的还包括,河南省政府对向中石油开放独资、控股或参股下游城市管网及地方支线运营市场,并鼓励中石油在河南省开发非粮乙醇。

  原本在加油站方面一边倒的情况也开始变化。河南省政府开始支持中石油在河南进行的包括加油站在内的其他石油天然气项目建设,并在土地征用、规划许可、环境评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对两大公司都给予支持,那么给谁的更大呢?河南省政府此时已处在一个优越的位置。”前述国家能源局官员说。

  为争夺对河南市场的控制权,两大集团不得不拼尽全力。几天前的9月24日的那份补充协议,则是中石化、中石油与河南省政府间新博弈的开始,但答案还未见分晓。

  并非只是河南

  在这之间,地方政府的逻辑选择也非常简单:一方面可以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予中石化一定的压力,使地方经济获得更大的好处。河南山东之后,中石油2008年攻占的另一个重要市场就是中国第二大经济体江苏了。

  其实这一幕龙虎斗近年来已在全国很多地方上演。

  1998年石油行业重组改制的相关文件显示,重组后中石油将拥有长城以北各省及西北、西南若干省份的国有油田、炼厂及销售企业;中石化则掌控剩余各省的国有石油资产。

  从版图上看,当时中石化占了上风。大体上两者的各具优势:中石化中下游业务第一;中石油握有更多的上游资源。

  具体来说,通过这种划分,中石油成为国内最大的原油天然气供应商,旗下拥有大庆、辽河等国内主力油田;中石化则跻身全球最大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之列,其炼化产能在亚洲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同时它还拥有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市场。

  由于中石油的传统区域经济不甚发达,却油气资源丰富,因此中石油也就有了南下“抢地盘”的冲动。只是在相当长时间内,石油价格在相对低价位上徘徊的时候,中石化则有更多主动权。天然气资源市场也没有到现在这样被广泛使用的市场。

  这样的背景下,以下的情况就被视作理所当然。在油气资源不紧张的2003年以前,南方各省地方政府因为历史沿革原因(各销售公司原来都是地方所有、油田、炼化企业也都是地方财政的纳税大户),或多或少地会偏袒中石化一些。

  但是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油气价格暴涨,油荒、气荒频发时,盘踞长城以北的中石油,卷土南下已经是气壮山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这之间,地方政府的逻辑选择也非常简单。“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予中石化一定的压力,使地方经济获得更大的好处。”上述那位河南地方官员解释说。

  河南山东之后,中石油2008年攻占的另一个重要市场就是中国第二大经济体江苏了。

  2008年3月15日,江苏省政府奔赴北京,与中石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此次双方签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江苏省政府将西气东输的三个支线引向江苏。

  其中西气东输二线的南昌-上海支干线上,将建设一条嘉兴-甪直段。甪直正是位于江苏经济最发达的苏州。

  另两条引向江苏的支线就是洛阳-徐州支干线和徐州-连云港-日照天然气管道。除此之外,西气东输管道还打通江苏LNG项目外输管道。这对江苏省进一步推进金坛和刘庄地下储气库建设,加快江苏LNG项目建设,扩大对江苏省的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具有决定性意义。

  作为合作回报,江苏省则全力支持中石油上述项目建设之外,江苏省内天然气管网和城市燃气项目建设和经营的市场也将大力向中石油开放。

  除此之外,双方还将在成品油管道和销售网络建设、油气勘探开发、建设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及生产装置等方面加强合作。

  “江苏此举是主要为了保障当地燃气需求,但中石化也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一位江苏当地的民营石油商说,“未来争夺加油站选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等,江苏肯定不会像过去那样优待中石化了。”

  在与江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前后,中石油还与云南、河北等中石化传统势力范围的地方政府签署了类似的框架协议,思路同样十分明晰:中石油为这些省份提供能源(主要是天然气资源),地方政府给予中石油在当地经营扩张过程中的支持。

  中石油的底牌

  为了降低成本,江浙等地政府不断派员赴京与中石油谈判,期望能获得更多天然气供应。这是谈判上的一个微妙细节。与中石化频频下地方跟当地政府领导会谈不同,中石油则是稳坐北京,与来自东南富裕诸省的谈判队伍。

  对于中石油来说,现在它手中最大的底牌就是天然气资源及不断延伸的管网。但在几年前,包括尚长期投资的壳牌等跨国石油公司也早早退出了。

  “当年启动西气东输项目时,各界都不看好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中短期前景,因为气源在遥远的西北,消费地却在东南沿海。”一位中石油高层回忆说。

  2003年底西气东输刚刚竣工时,“(西气东输管道公司)销售大厅还门可罗雀”,然而到了一年后的2004年下半年,则是“一气难求”。让中石化也没有想到的是,中石油的“气”状山河很可能是“气”死中石化。

  由于国际油价的飙升,天然气与成品油的比价效应顿显。为了降低成本,江浙等地政府不断派员赴京与中石油谈判,期望能获得更多天然气供应。

  这是谈判上的一个微妙细节。与中石化频频下地方跟当地政府领导会谈不同,中石油则是稳坐北京,与来自东南富裕诸省的谈判队伍。

  中石油抓住了这次有利时机,开始迅速扩张“天然气帝国”版图。在西气东输竣工不久,即又上马了自重庆忠县至湖北武汉的忠武输气管线、自河北至南京的西气东输冀宁支线、自河南淮阳至武汉的西气东输淮武支线等大型输气项目。加上原有的陕京线和陕京复线等输气管线等,中石油已拥有了覆盖国内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输气管网。

  2008年中石油又高调宣布上马西气东输二线和中缅输气管道两大工程。这两个项目投产之日,则就是实现其对国内主要经济区的全面覆盖。

  天然气的销售与其他能源不同,它施行的是照付不议合同(注:合同生效后,用户需按合同约定量使用燃气,若未达到约定量,也需按约定量支付费用)。一旦用户与供气方签署了供气合同,则几年、甚至数十年间都须给予后者定额的燃气费,因此管网的建设是确保中石油对目标市场垄断控制的有力武器。

  本报记者获悉,天然气与管道已经被中石油确定为最具成长性的核心业务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效益增长点。

  2008年8月1日,中石油副总裁廖永远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即明确表白,“一定要认清形势和挑战,树立资源第一、战略通道优先的观念,按照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战略的总要求,抢抓资源,加快构建战略通道和战略资源的使用和实施,始终占领市场的制高点和保持绝对的控制力。”

  一切大环境似乎都越来越有利于中石油。近几年来的石油

  价格的飙涨,以及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低油价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地方政府也都将最大限度获取中石油天然气资源供应当做地方经济工作能源储备头等大事来抓。

  中石油几年间就南下长驱直入江苏、河南、河北及云南等地也就顺利成章。

  两强争锋

  这引起了中石化高层的警惕,开始酝酿新的应对手段。一方面,中石化决定放弃河北市场,降低对河南市场的供应,以死保山东;另一方面,着手布局组建合资公司。其中标志性事件是中石化控股的山东鲁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成立,更是直接具有山东省政府背景。

  对于中石油咄咄逼人的攻势,中石化自是不甘示弱。针对中石油“一气当先”的策略,中石化开始了全面的反击。

  2006年8月,中石化宣布川气东送项目启动,这条自四川普光气田出发的管道,经湖北、安徽、浙江三省,最终抵达上海和苏南的几个城市,年输气量达150亿立方米。

  四川普光气田这是中石化在自己的领地内发现的最大的气田。这对一向少油缺气的中石化来说,是一根可以反击的稻草。

  “最初集团是打算将这条管道经河南修到山东,后经国家发改委协调才变成了现在的走向。此举首先是稳固了江南的市场,并加大了集团在全国天然气市场上的话语权。”一位中石化总部高管告诉记者,“为了保障长江以北的市场份额,集团下一步将启动铺设榆林-濮阳-济南天然气管道,以增加对河南、山东的天然气供应。”

  为了弥补缺少油气资源的短板,中石化又开始谋划进口LNG以扩大对沿海市场的占领,首战中石化选择了山东。

  一份分析预测显示,2020年前山东的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每年80亿~100亿立方。届时山东将成为长江以北仅次于京津的第二大天然气下游市场。

  由于地处沿海,又夹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的势力范围中间,山东一直是几大公司争夺市场份额的焦点。

  早在2002年中石油即开始筹划修建陕京复线,以便能将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华北地区,并计划待时机成熟,与西气东输呼应,共同进占华东市场。

  这引起了中石化高层的警惕,开始酝酿新的应对手段。一方面,中石化决定放弃河北市场,降低对河南市场的供应,以死保山东;另一方面,着手布局组建合资公司。

  其中标志性事件是山东鲁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成立。2003年1月18日,山东省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和山东实华天然气有限公司在济南成立。这两家公司是中石化集团和山东鲁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而山东鲁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更是直接具有山东省政府背景。

  这两家公司的成立,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市场抢占动作。

  首先是中石化借在山东的两家合资公司一举拿下山东LNG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中石油进占山东市场及将陕京线与西气东输管道联网的企图。“这不是釜底抽薪吗?”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来自山东的消息称,青岛LNG项目设计规模为一期工程每年300万吨,远期为每年500万吨。有了LNG、中原油田及鄂尔多斯等三处气源的保障,山东油气市场就被中石化牢牢控制在手中。

  (本报记者叶建国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钟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