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至16%的控制目标以下,创近三年来新低。专家认为,这表明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起到了预期效果,但今后金融政策仍需保持灵活审慎。
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9%,比上月末低0.71个百分点。
这已是货币供应量增速自6月份以来连续第四个月下降,也创下自2005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值。
“9月份M2增速进一步放缓说明宏观调控政策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中国
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说。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9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速已经低于16%的全年控制目标,这是前期货币政策累积效应的体现。
“货币供应量增速的下降也表明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的迹象明显。”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说。他表示,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企业投资需求收缩,银行惜贷,经济活动的供求双方都处于收缩状态,因此信贷需求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9月份信贷增速略有反弹。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8%,比上月末高0.19个百分点。9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745亿元,同比多增910亿元。
庄健认为,这是三季度信贷略有放松、适当增加货币投放以及灾区援建、大型项目开工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有专家表示,这说明央行增加针对中小企业以及“三农”的贷款措施正在生效。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当前的金融调控应如何把握?
M2增幅的放缓说明中国货币供应量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将有助于减缓通胀压力。有专家指出,虽然当前的通胀压力有所减缓,但是1至8月份CPI同比上涨仍然达到7.3%,离调控目标尚有一段距离,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呈逐步攀升之势,8月份增速升至10.1%,因此,今后金融政策仍需保持灵活审慎。
庄健表示,在外部风险加大的情况下,预计今后企业投资需求会进一步下降,经济有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因此相关政策应该考虑如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为“保增长”提供动力。
近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指出,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采取灵活的宏观政策,适时适度把握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记者李延霞、王宇)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