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姚伟实习生徐一冉
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丝毫没有影响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信心。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吴建融在昨日举行的2008上海金融论坛上透露说,上海市政府正在制定推动金融发展的规定,部分区县或许很快就将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吴建融同时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应注重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在市场体系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例如建设和发展离岸市场。
人民币国际地位 吴建荣在昨日的论坛上明确提及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并在推动金融市场的过程中,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重点。
“针对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瓶颈问题,上海市人大和上海市政府正在加紧研究相应政策。其中,关于人才引进措施的方案在包括黄浦区在内的部分区县已经比较成熟,预计很快就将出台。”吴建融说。
事实上,这已是一周之内第二度传出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言论。就在此前几日,上海市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屠光绍刚刚撰文指出,“次贷危机提供了难得的借鉴和机会,总体上有利于上海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胡平西则在昨日的论坛上明确表示,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将不断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规避金融创新对金融安全的冲击。
混业开放有前提 吴建融昨天在分析金融危机时同时提醒,美国政府监管不够、风险控制环节出现失误是导致该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过度供应并最终演变为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启示上海再发展金融业时绝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金融业不能“自娱自乐”式发展。
吴建融表示,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是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需求过度供应造成的,而监管不够又使过度供应逐步演变成目前的危机。上海的金融服务现在仍处短缺状态,还没有到过度供应的状态。
他提出,中国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将国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更牢固,“金融业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杠杆工具创新必须建设在风险可控、承受能力可受的基础上”。
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阎庆民在会议上就强调,不能过度创新,但也不要因为金融危机而压抑创新,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生存发展。
他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要关注混业经营风险,中国的平安和光大等集团已具备混业经营雏形,但混业开放有前提,金融机构本身有控制风险能力,监管层要有高素质和熟悉银行业务的人,虽然外界一直批评中国监管太保守,但混业开放必须要考虑金融机构是否做好了准备。
(责任编辑: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