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今年以来楼市“滞胀”格局的形成,近日,南京、杭州、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开始启动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手段。有专家认为,今后各地方政府会出台更全面、幅度更大的救市政策来稳定房地产市场。
众多研究表明,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低迷的根源在于高企的房价和较低的购买力之间矛盾。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地方政府针对楼市的救市措施,目前中央政府虽然没有表示赞成,但也没有明确的反对。
实际上,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正面临着难题:一方面是要保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日益增强,2007年房地产业所占GDP的份额超过20%。如果房地产市场陷入萧条,那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前高企的房价,不仅使普通居民难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而且也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日常消费,造成内需不足,形成经济隐患。
可见,如果大力扶持房地产市场,继续维护高企的房价,那么,老百姓更买不起房;如果不针对房地产市场采取救市措施,继续实施从严的调控举措,在外围经济出现危机,我国出口下滑的形势下,经济增长的速度会进一步减缓,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骤跌,进一步对银行系统和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以上两个方面都很重要,都需要统筹兼顾,任何一方处理不好,都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寻求民生住房保障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平衡点,是中央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求中央政府统筹考虑,引领楼市理性回归本位,使房价与老百姓的购买力相适应。总的来看,应重点围绕以下两方面的改革来进行:
第一,借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启动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契机,从体制上破除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GDP政绩观,使“土地财政”制度逐渐落幕。同时,要配套改革当前的财税体制,借助国际经验,在公共财政框架范围内,将不动产税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逐渐培育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以解决“土地财政”制度退出后,地方可能出现的财政困境。
第二,必须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事实上,楼市之所以形成当前的困境,就是其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市场化,而严重忽略了对普通居民的保障性质。就目前而言,政府还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土地的供给,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当然,这要求中央政府逐渐取缔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以其他产业来替代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如借助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筑现代农业,以农业的规模生产拉动经济发展。这样,在房地产业逐渐被其他产业替代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的时候,住房的保障性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楼市捆绑国民经济的困窘也将迎刃而解。
(作者为华夏认证中心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