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领域也不例外。30年来,中国的证券市场不断壮大,日趋红火;银行的服务花样翻新,越来越周到;保险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连偏远山村的农民也尝到了保险带来的甜头。
51岁的北京市民陈凡女士9年前在同事的带动下走进股市,开始炒股票。如今,也算得上是一个老股民了,关注股市是她每天的必修课。陈女士说:“每天我从公园锻炼回来以后,我就把自己的电脑打开,观察当天的股市行情,瞄准个股,要是觉得它卖的价格比较合适的话,在电话上就可以交易了,比较方便,我还打算在网上开通股票交易,在网上交易就更方便了。”
陈女士是中国近亿股民中的一个。如今,股票行情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热议的话题之一。2005年6月到2007年10月间,上证综指从1000点飙升至6000点。而仅仅1年过后,又从6000点狂泻到2000点。股市的动荡在中国引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大关注。陈女士说,现在,在超市,在公园,在公交车上,在餐馆里,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议论着股市行情。
然而,让时光倒回三十年,当时的中国,知道“股票”是什么的人为数很少,了解证券市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在推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新中国的股市开始萌芽。
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允许企业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北京、上海、广东、四川、辽宁等地的部分企业开始股份制试点。同年11月,发行量1万股、每股50元的实物股票“
飞乐音响”诞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行的第一只股票,当时的股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小飞乐”。一张50元人民币面值的“小飞乐”股票,还被作为礼物,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赠送给了当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先生。
此后,中国证券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股民们还只能到拥挤不堪的交易大厅中买卖股票,可用于投资的股票也只有十多只。而今天,在中国设在上海、深圳的两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企业超过1800家,证券交易场所遍及各个城市,更为便捷的电话和网络交易方式普遍被股民使用。
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也不断攀升,沪深两市总市值峰值达到30多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中央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的贺强教授认为,更重要的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他指出:“客观的说,在市场的早期,我们很多上市公司质量是存在问题的,但是我们改革了股票发行上市的制度,提高了公司发行上市的要求,所以我们上市公司质量也比之前有所提高。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它的质量提高、稳步发展就为我们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也渐渐加快。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全部履行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有关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承诺。例如外国证券机构可以直接从事B股交易;允许合资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等等。对外开放推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
和证券市场一样,中国金融业中的其他领域也处在改革的进程当中。以银行业为例,三十年来,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的变化促使银行努力提供更便利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银行业的服务性不断提高。以个人理财产品为例,截至去年末,中国共有7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个人理财业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7成以上,销售总额达8190亿元人民币,而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已超过去年全年。
在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
工商银行的一个网点,记者就看到了这样一款名叫“灵通快线”的短期理财产品。这是针对一些顾客在保持资金流动性的同时,希望获取高于利息收益的需求而推出的短期个人理财产品,客户在银行存入五万元或以上人民币,就可以在享受高于活期存款的利息收益的同时,自主确定继续存入或赎回日期,保证了资金的流动性。这家银行网点的负责人赵娜女士介绍说:“现在我们灵通快线的理财产品销售占到我们全部理财产品大概一半以上了,因为这种产品就是适合快进快出的客户。”
中国的银行业也抓住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逐步对外敞开大门。2007年,中国正式接受外资银行法人机构从事本外币银行卡业务的申请。同年4月,渣打、汇丰、东亚、花旗等4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正式在中国全面的金融业务。这些外资银行负责人纷纷表示,希望能为中国客户带来良好的金融服务。英国渣打银行执行总裁冼博德先生说:“我们决不会设立什么门槛,而是要为不同的中国客户群量身定做不同的服务产品。这与我们在世界各国的服务一样。”
到去年年底,中国已批准21家外国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
中国的商业银行对外发展的步伐也不断加快。较早开展海外业务的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00多家分支机构,前面提到的中国工商银行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分行已经开业,在卡塔尔多哈和美国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也已经获得批准。中国的银行正在“走出去”,参与全球金融业发展。
30年来,保险作为金融业三驾马车之一,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名词,逐渐走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广泛领域和寻常百姓人家,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保险市场只有一家公司经营,年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人民币。而到2007年,中国保险公司已达110家,实现保费收入7000多亿元,中国已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在城市,市民投保行为已很普遍;在农村,保险也来到了田间地头。这其中,最值得说道的当属政府为农民提供的低保费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这种由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的低保费保险已扩展到了各农业大省,惠及广大农户。
北京大兴区的农民刘俊雨先生家种了0.3公顷的西瓜,去年六月下冰雹,刘家种的西瓜少了不少收成,不过由于投了农业保险,保险赔付了5000元人民币,大大弥补了损失:“我一亩地0.06公顷,不下雹子能收入3000块钱,下雹子以后,保险公司给了我1000块钱。秋后我这一亩地还能拿1500块钱,这么呢,我这一年收成是2500块钱。损失只是500块钱,这我很知足了。”
刘俊雨说,投保农业险,每公顷地农民只要出1.3元钱,其他80%的保费由地方财政补贴,较低的保费使得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大增。
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先生介绍,有关方面正在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力求使更多农民受益:“做农业保险,按照国际上的经验,和我们前一段的经验,还是要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来做。我们要监督保险公司在做的过程当中,做到保本微利,逐步地来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
纵观中国金融业近30年的发展,可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专家指出,面对金融业全球化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整个中国金融业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例如银行业贷款集中度过大,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证券公司整体规模偏小,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保险机构面临诚信风险、管理风险、巨灾风险等较多隐患。因此,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