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剧烈的金融动荡,我国上市公司中涉足外汇投资市场的外汇“敞口”企业普遍遭受较大损失。不少企业本想手握外汇以对冲汇率风险,但外汇却成了企业亏损的“头号元凶”。这种状况已引起了市场和管理层的关注。
汇兑损失从“隐性”进入账面 伴随着上市公司三季报的披露,中国企业或其海外子公司在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亏损事件接连爆出。
其中,中信泰富、
中国中铁、
深南电等众多公司都发布公告予以证实。
最先爆出衍生品投资出现巨亏的,当属中信集团旗下子公司中信泰富。根据公司最新发布的公告,中信泰富购买的澳元累计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平均价为每1澳元兑换0.87美元,而合约规定中信泰富每月都要买入,当汇率低于0.78美元时,公司更要两倍买入,直到2010年。国泰君安港股分析师罗雷表示,此前,中信泰富也涉及一些期货合约,但数量非常小,“如此大量购买外汇期权合约,事先没有一点征兆。”
中国中铁则在公告中称,因外汇存款贬值造成19.39亿元的货币交易亏损。从10月31日公司三季报可见,公司三季度亏损5.5亿元。同样受困的还有
中国铁建,公司汇兑损失为3.2亿元。
根据Wind资讯,40家在损益表汇兑净收益一项公布数据的A股上市公司中,
中国银行以86.16亿元的三季度亏损名列榜首,而其前三个季度的汇兑净收益更以-323.65亿元力拔头筹。除此之外,
中国人寿汇兑损失10.08亿元,
华能国际汇兑损失3.4亿元,相关的
中国平安投资富通亏损157亿元。
“硬通货”风险突然放大 长江证券宏观分析师周金涛表示,外汇市场是所有基础金融市场中波动最大的市场。由于外汇投资可以使用最高达100倍的杠杆,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
“从这些上市公司的亏损来看,外汇市场是一个非常易于赚钱也非常易于亏钱的市场,如果控制不好头寸或者不能及时止损止盈,将会遭受重大损失。”周金涛提醒说。
在这些公司巨额汇兑损失的背后,是近期极具动荡的全球外汇市场。最近以来,在金融危机和股市崩盘的阴霾之下,汇市避险情绪日渐增强,资金回流美国促使美元走强,其他货币如欧元、澳元和英镑都在持续承压。
其中,澳元成为不少上市公司损失最大的一块。自去年以来,澳元持续上涨,澳元对美元从去年到今年8月升值已过16%(7月创下了24年来新高),最高达到0.95美元,有分析师甚至预测澳元对美元可以达到1:1。但事实是,澳大利亚在这次金融风暴中根本无法独善其身,澳元对美元在触顶后却一路下滑,今年9月和10月,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连续两次降息,澳元大幅跳水,持续贬值,目前已跌至0.66美元,跌幅超过30%。
一位资深投行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近期外国金融机构为了结算需求大量买入美元,致使非美元货币非正常暴跌,一些“看起来无辜”的企业也因持有外汇资产而遭受飞来横祸。
“监管”和“自律”需要兼顾 有分析师认为,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一些西方国家滥用衍生产品,而中国目前还极度缺乏对冲避险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品,使得一些中国企业成为伸手借用他国衍生品的“牺牲品”。
周金涛坦言,中国现在的企业刚刚开始形成走出国门之势,虽然有些公司在经营上已早有准备,但就财务上的准备还是薄弱的。他说,“上市公司并不是专门的投资公司,因此控制风险的能力较一般的投资公司而言较弱,如果持有较多的外汇头寸不管是衍生品还是基础货币,都容易面临短时间内较大的浮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蒋先玲认为:由于衍生产品的高杠杆特征,其风险巨大。所以,加强对衍生产品投资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蒋先玲建议,对于我国存在外汇“敞口”的企业来说,可以选择风险相对小的衍生产品,比如无杠杆的远期外汇合约,或者货币互换等等。而且,远期外汇合约的操作应与实际的外汇需求相结合,衍生品的合约头寸应与实际的业务头寸相接近,这样才不至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