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冰激凌厂的职工李润最近一直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一家奶站值守。目前已经进入冰激凌生产的淡季,李润被抽调到奶站,主要是负责盯住奶农和奶站,防止有人人为地往蒙牛收购的原奶里添加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并配合质检部门对收购的原奶进行质量检测,检测合格的原奶才能装罐送往蒙牛的加工厂。
自从蒙牛的部分批次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被质检部门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之后,蒙牛紧急抽调了大量人员,派往各奶站值班。
蒙牛乳业营销副总裁赵远花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9月中旬以来,蒙牛已经派了8000多人去奶站,采取人盯人、人盯站、人盯罐的“三盯政策”,负责盯住原奶的收购环节,确保原奶收购环节不出问题。同时通过加强自检和请第三方权威机构驻厂对产品进行检测等方式,保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且能放心饮用的牛奶。
做为蒙牛的同城乳品企业,伊利和蒙牛在此次三聚氰胺事件中,命运相似,同样是在其生产的部分批次奶粉和液态奶中发现了一定量的三聚氰胺。事发之后,伊利也派人24小时盯着奶站,盯住奶农挤奶的全过程。并且给运输原奶的汽车安装了GPS定位系统,以盯住牛奶的运输过程,确保原料奶的质量。
与此同时,伊利从美国和日本等地购买了检测设备,对原料奶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原奶才能够进入生产线,保证有问题的原料奶不进厂,也确保了出厂的产品都是检测合格的。
启动应急机制
“问题暴露出来之后,蒙牛马上启动了应急机制,在第一时间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反应。”赵远花告诉记者。
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在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中,检测出了含量不等的三聚氰胺。蒙牛、伊利等知名企业也榜上有名。9月17日,蒙牛集团就发布公告,将不合格的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对相关的生产线进行治理整顿,对事件中受到伤害的消费者加倍赔偿。
其后,蒙牛的部分批次液态奶又被查出存在问题。蒙牛又立即按照上述原则,召回或销毁产品,对消费者的损失予以了赔偿。
分析危机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以便使问题彻底得到治理,是蒙牛近期的工作重点之一。赵远花介绍,“蒙牛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都非常先进,工厂的生产环节管理也非常严格,很多人去蒙牛参观之后,对此并不存在异议。这次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不论是政府的调查,还是企业自己的分析,都是从奶牛到奶罐环节有漏洞,问题出在原奶收购环节。”
在查堵原奶收购漏洞的同时,蒙牛还加强了对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检测。在检测环节,有蒙牛自己的检验人员,有国家质检机关的检测人员,同时蒙牛还邀请了国家检疫检验科学研究院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驻厂检测。蒙牛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多道检测。
在质量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蒙牛更换了投放广告的版本,在国内多家媒体上推出了“蒙牛采取六大措施”的广告,告诉消费者蒙牛在奶源、检测、原料、生产、出厂及第三方机构检测等方面,均采取了可靠措施,确保进入市场的产品100%合格。
伊利集团副总裁靳彪告诉记者,伊利的产品,现在从收购到生产再到终端销售,需要经过6道检测关口。每道环节检验合格之后,都必须签字盖章。缺一道程序,产品都不可能出现在终端并销售。伊利还将每批次产品的检验合格证,贴到了终端,以便更直观地告诉消费者产品的安全性。
靳彪表示,伊利拥有一流的生产设备、一流的质量管理,现在需要的是一流的奶源。一流的奶源加一流的生产设备,加一流的质量管理,伊利就能够通过全程质量监控,给消费者提供一流的奶粉和一流的牛奶。
管理才能出品质
乳品行业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行业。蒙牛、伊利等乳品巨头在这次事件中,无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业发展的脆弱性,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蒙牛、伊利等乳品企业都采取了加强安全检测等应急措施,来应对这一事件。然而,加强对产品的检测,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却无法解决长期的企业诚信和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检测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无法解决长期的品质问题。”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认为,“只有加强管理才能解决品质问题,才能树立乳品行业的品牌。”
事实上,近一段时间,全社会也包括乳品行业都在反思,本次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根源在哪里?应该纠正哪些问题,建立怎样的长效机制,才能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乳品行业有句俗语,“得奶源者得天下”。对乳品行业而言,奶源不仅决定乳品企业的产量,而且是乳品质量的决定因素。经过认真反思和自检,乳品企业都认定首先需要加强对奶源和奶站的管理。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1218万头奶牛,年产奶量3600万吨,基本可满足目前中国原料奶的需求,但对奶牛和奶站的管理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介绍,目前中国一共有29039个奶站,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规模牧场、养殖小区、乳品企业投资兴建的奶站和流动奶站,后两种奶站是监管难点。近几年来中国乳业取得了“爆炸式”的发展,相应的监管却没有跟上,一些资质差的社会奶站、流动奶站,被不法分子所控制。而乳品企业之间的奶源争夺战也使得这些奶站有机可趁,向乳品企业提供了大量不合格的原奶。
据了解,蒙牛的原奶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自建的现代牧场;另一类是自己管理的奶站;还有一类就是分散的奶农,他们为社会奶站供奶,然后这些社会奶站又将原奶提供给蒙牛。事实上,蒙牛也深知,即使是采取“三盯政策”,也无法长期解决蒙牛原奶的安全问题。对此,赵远花表示,未来蒙牛将扩大自建现代牧场的规模,同时在企业和奶农之间建立起长效的联动机制。
伊利集团副总裁靳彪透露,在奶源管理方面,伊利正在试点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叫“奶牛合作社”。该模式要求奶农以奶牛为股份入股,由“合作社”对奶牛进行统一喂养、挤奶和防治疫病。企业与奶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不仅免除了奶农的繁重劳动,有利于奶农与企业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而且实现了对奶牛饲养、原奶生产全过程的无缝监管,从而彻底保证了奶源的安全和稳定。
奶业专家指出,杜绝奶业危机,必须加强对整个乳品行业产业链的管理。这要求乳品企业必须有对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管理能力,而不是只会生产和销售。
在本次三聚氰胺事件中表现良好的三元、完达山等乳品企业,无不是强调了对整个产业链的管理,才获得了突出的品质和品牌信誉的。未来乳品企业应加强其薄弱环节,也就是对奶源的管理,和奶农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让奶农能够分享到企业稳健发展的好处。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也建议,奶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构建多项长效机制:第一,建立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协调机制,由奶牛、奶站和加工企业等共同协商,确定收购参考价格,保证各方的利益。第二,要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采取合同收奶或者是参股入股等方式,让产业链各方建立更紧密的利益关系。第三,要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奶源的监督监管。
同一条起跑线
统计显示,过去10年,世界乳品行业的年增长率是1.5%,而中国乳业则保持了20%左右的年增长率。在液态奶领域,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基本被本土企业所控制,伊利、蒙牛和光明占据着前三甲的地位。在奶粉领域,外资品牌的地位看似稳固,但是三鹿、伊利、圣元等本土品牌正在不断蚕食着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
一个行业的快速膨胀和激烈竞争往往意味着会淤积很多问题。
在乳品企业中,蒙牛集团创业9年来,以火箭速度著称,其间蒙牛甚至多次取得过超过100%的年增长率。如此快速地扩张,使外界对于蒙牛能否夯实管理产生了怀疑。
伊利集团副总裁靳彪就表示,伊利在乳业企业中是比较早发展起来的,伊利过去是自己建奶站,便于管理和控制。其后中国乳品行业快速发展,在伊利的附近又创建了一家乳品企业。大家都来抢夺奶源的时候,伊利难以再像以往那样去管理奶站了,出于降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伊利后来就把自己的奶站社会化了。这也是导致伊利深陷三聚氰胺事件的原因之一。
“在原奶收购、检测方面,我们确实犯了错误,但蒙牛的快速发展不是错,错在我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做好一些环节的管理,工作出现了疏漏。”蒙牛乳业营销副总裁赵远花说。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也表示,快速发展并不是错误,快速发展也并不表示一定会犯大错误,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犯错误反映出乳品行业的政府监管和乳品企业的内部管理还存在问题。郭本恒相信,暂时的阵痛,可以让中国乳品行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乳品企业的人都表示,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件让全国人民震惊,使大量婴幼儿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甚至丧命的恶性事件,但从长远来看,对行业发展很可能是一件好事,这一事件将改变行业恶性竞争的现状,使政府的监管能力和企业的管理能力得到强化,一些老老实实做事,努力提高产品品质的企业将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三聚氰胺事件一定程度上使伊利、蒙牛和光明这三个位列中国液态奶市场前三甲的企业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蒙牛将三聚氰胺事件视为一个新的起点,以前的全都归零,从零开始。”赵远花表示;“蒙牛提出的口号是:一切从头开始,新蒙牛,新起点。”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