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首届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 > 现场报道

李政: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战略

  李政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又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正当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继往开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之际,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面临衰退。为应对这场危机,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连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停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核建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和住房贷款利率,出台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等。这些措施必将对中国拉动内需、促进当前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要想从根本上破解世界金融风暴的负面影响,化危胁为机会,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必须走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道路。


  一、创业型经济的内涵与中国的创业发展概况

  我们知道,创业是创造与创新能力的显现,是在不确定环境下,组合各项资源成立新事业组织,并愿意承受风险,追求获利成长与实现创业愿景。一般而言,创业活动与创业精神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获得孕育成长。创业型经济是一国或地区民间生产性创业在促进其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互为促进,不断产生大量新创企业、新的经济部门和新型产业。

也就是说创业型经济能够充分孕育创业精神与创业活动,产生大量创业家与新创事业。创业型经济体系从制度结构、政策和战略上支持并保证经济创新,促进企业的不断创生与成长,以知识外溢和扩大竞争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能够对知识加以创新的应用。创业型经济能够同时带来高工资和高就业,并能让GDP的增长更大程度上被劳动者分享。发展创业型经济就是在良好配套政策环境下,激发全体人民创新与创业活力,进而带动长期持续的经济成长,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迈向富强的最佳途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国近年掀起一股空前强劲的创业热潮:2006年新增创业企业60多万家,新增注册资本1万亿元,每天平均有1500多个企业诞生,有30亿资本下海淘金。GEM(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13.7%,即每100位年龄在18-64岁的成年人中,有13.7人参与创业活动,在全球35个创业观察成员中排名第15,高于美国,属于创业活跃的国家。以至于有人惊呼,“中国正在跨过西方国家‘管理型经济’的台阶,快速迈向‘创业型经济’时代,即创新和创业驱动发展经济的阶段”。

  应当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型经济,尽管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主要表现在,GEM中国报告显示,我国的创业环境总体仍处于非良好状态,生存型创业仍然是主导类型,其比率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也高于GEM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即大多数人的创业行为是出于没有更好的选择,不得不通过参与创业活动来解决其所面临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我国创业企业的创新水平不高,如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没有自己的商标。可以说,目前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创业活动还处于较低水平,属非创新型和资源消耗型。改变这一状况还需要社会各界做出很多努力。其中,构建创业型社会乃必经之路,它将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一样,成为中国经济真正腾飞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新形势下我国实施创业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中国实施创业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首先,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最终走出危机阴影的救命稻草。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说,在当前世界经济下滑的形势下,人们更重视中国发出的信息。中国是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和信心的来源。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利伟诚说,在美国经济趋弱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强劲有力,是世界的福音。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托表示,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问题上,中国将充当“稳定者”的角色。中国领导人表示,中国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不出现大的起落,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那么中国如何做到经济稳定以及又好又快发展呢?唯一的答案就是转变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所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劳动转变;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这三个转变,都离不开创新与创业活动水平的提高,即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原因在于,创业者与创业精神既是有效需求的创造者,也是新兴产业和市场的缔造者,还是科技进步的主导者和贡献者。创业者超越既有资源的约束而追求机会,通过利用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和满足没有被充分满足的需求而开发新的产品和开创新的事业,从而创造价值和财富,而这一过程必然会带来或伴随上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尤其是扩大内需和增加创业投资。

  其次,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前提。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激发企业的活力,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此,当务之急是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顺应当今时代特征和着眼中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抉择。如果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创业型经济则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这是因为,创业与创新两者紧密相关、互为促进:一方面,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成功的创业往往发端于创新,也常常会导致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创业是高新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自主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新创的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富有创新性,尤其是在突破性创新方面表现更佳;企业的不断创业和成长往往是大企业从事创新的原动力。若没有一个创业型经济,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在高科技领域占领至高点。

  再次,发展创业型经济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乃至经济衰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包括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经营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表现为创业水平高、创新型中小企业多、创新发明与专利多。发展创业型经济可以通过引导、促进创业活动、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高技术中小企业成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另外,发展创业型经济,就是要使本土创业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改变过分依赖外资和政府投资的状况。各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一国或地区的发展,必须重视发展本土创业经济,依靠本地人在本地的创业投资。与引进外资相比,本土创业投资面广量大,可以利用本地资源在诸多领域广泛进行投资创业,形成区域工业化坚实的基础;本土创业投资有较好的示范性,一个本土投资项目的成功,可以影响一批创业者学习效仿;本土创业是一种“有根”的创业,由于血缘、亲缘、地缘的关系,本土创业投资可以成为本地经济持续发展可靠的动力。

  复次,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扩大就业,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就业形势一直十分严峻,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裁员、倒闭浪潮更使其雪上加霜。解决就业问题既不能靠随时有撤离风险的外资企业,也不能依赖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而应该寄希望于本土创业企业。如果每年能有200万家新创企业诞生,每家新公司提供10个工作,那么就能在20年内为中国创造4亿个就业机会。显然,积极发展创业型经济才是彻底解决中国农村与城市就业问题的唯一方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万左右。另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千人所拥有的中小企业数是103.8,韩国是58,欧盟是51.1,而中国仅为32.7。假设中国每千人拥有中小企业数提高10家,以每家小企业平均解决10个就业岗位计算,则至少增加1000万以上就业机会,加上为这些小企业和新增就业者提供各种服务的就业机会增加,即产生就业乘数效应,中国就业压力基本不复存在,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而这只是十分保守的估计。如果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创业环境越好、企业办得越多的地方,就业水平越高;创业活动越发达的地方,社会收入差距越小;对企业家越有吸引力的地方,经济增长越快,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越高。因此,相对落后地区发展本土创业型经济会缩小其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农村发展创业型经济还会缩小其和城镇的差距。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说明,从解决就业问题出发,鼓励创业已经成为中国重要政策取向。但如上所述,创业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创业也并非等同于发展民营经济和对中小企业及创业活动的简单支持,更不应该被理解为大搞“全民创业”工程。中国鼓励创业应该着眼于构建有利于生产性创业的生态环境系统,实施创业型经济发展战略。那么如何发展创业型经济呢?

  三、发展创业型经济的策略框架与措施体系

  创业型经济的构建与参与主体。创业型社会的构建主体不仅是政府,还包括非营利组织、企业组织和个人。尽管在构建创业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创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创业环境的塑造者起到关键作用,但如果没有其他组织和个人的配合和深度参与,也无法取得成功。创业型社会也是创意社会、梦想社会,它的出现和成功构建需要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平等、良性互动,需要各类组织和个人发挥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上述组织和个人既是创业型社会的构建主体,也是其行为主体。创业型社会要求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把创新与创业作为持续的日常行为和实践,追求较低的运作成本和高绩效,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在一个创业型社会中,大多数组织和个人都应该具有创业导向。而所谓创业导向,就是超越现有资源的限制而追求机会,善于创造性地整合资源,持续地创新与变革,注重价值创造和超前行动。创业导向也意味着一种以创新为基础的做事与思考方式。拥有创业型政府、创业型组织和个人既是成功构建创业型社会的前提也是标志性结果。

  创业型经济的形成与存在基础。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创业型经济构建与存在的基础。因为创业不仅是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创业活动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有利的创业环境。社会整体对于创业的支持态度,提供机会与资源的状况,都会影响人们的创业决策与表现。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创业环境是创业家及其创新与创业活动滋生的土壤和源泉,创业环境越优化,同等条件下创业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从资源依存论的角度来看,创业需要人、财、物等资源,而这些资源供给的品质和数量,以及获取的难易程度,都与创业环境直接密切相关。从供需理论来看,创业供给和创业需求也都来自创业环境。如,创业机会往往来自于创业环境的变革,如技术变革、政治和制度变革、社会和人口变革,以及行业结构的变革。创业行为主体不仅受到创业环境的影响,还反过来影响创业环境。政府对创业环境的塑造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多方面着手,最终形成利于创业的政策与法律环境、体制与社会环境、技术与市场环境、金融与非金融支持环境等。

  创业型经济的构建手段与现实路径。作为整体创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政策是政府构建创业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与现实路径。这里的创业政策包含政府可以利用的一切影响创业供给与需求的工具和手段。根据政府职能和创业过程,创业政策可细分为发展创业文化与创业教育的政策,降低创业壁垒的政策,增加创业的金融与非金融扶持的政策,激励与支持女性、移民、少数民族等特定目标群体创业的政策。其中,创业文化是一种鼓励创新、创业,容忍失败,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文化,是一种弘扬创业精神、尊重创业家、尊重发明创造者的文化,它与崇尚当官、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小富即安的文化相对立。政府可通过树典型、设奖项等方式建设创业文化。创业教育是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各层次学校教育始终,甚至涵盖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主要针对学员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它既可以与工商管理教育相结合,也可以独立出来。政府可通过拨款、立项、学科规划等手段引导创业教育的发展。降低创业壁垒是指从税率、资本金等方面给创业者进入和退出市场提供便利和优待,同时减少以致消除垄断和行业歧视。金融与非金融支持政策主要涉及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市场、孵化器建设、产学合作及信息与咨询服务等政策手段。

  以下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较为标准的措施体系与政策框架:

  第一,发展有利于创业的专门机构和行政环境。例如:设置创业园区与孵化机构、协助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部门、协助分摊创业失败风险的机构、成立区域性与全国性的创业协会。仅有硬件环境设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法治软环境。因为落后繁琐且没有效率的行政体系是创新与创业的最大阻力,企业花费大量资源从事不具生产力的活动,苛捐杂税与行政陋规,引发大量的寻租行为与官商勾结。因此在一个不能依法行政且贪污腐败的社会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劣质企业家,寻求市场漏洞,从事不公平竞争。结果是大量耗费社会资源,而无益于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有利于创业的政策与法律环境。例如:简化设立新公司的流程、给予新设公司税赋优惠减免或补贴、提供政府采购机会、补助新设公司的研发与协助取得技术、减少对于企业的管制、排除影响企业自主经营与生产力的各种限制法规、对于企业营运提供法律保障、以法律来保障企业的有形与无形财产、制订公平交易法规、降低新公司的市场进入障碍、制订合理的破产法规降低企业退出风险。一般而言,发展中地区更需要依赖政府政策来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遗憾的,越是属于落后国家,政府对于新创企业的管制就越多,极低的行政效率与官僚横行,任由少数特权垄断市场,并箝制新企业的设立,打击创业家与扼杀创业精神。

  第三,发展有利于创业的社经文化环境。例如:社会舆论对于创业的正面肯定、提升创业家的社会形象与影响力、对于典范创业家的表扬、对于家族企业的认可、中小企业占总体企业数量的高比例、持续比较高的经济成长率、高度开放的经济与金融体制、多元化且开放思想的社会、宽松移民政策与人力流动、社会整体对于创新与创业的重视与支持程度。

  第四,发展有利于创业的技术与市场环境。例如:开放的自由市场竞争、政府与企业对于研发创新的积极投入、多元化的市场渠道、产业结构出现大幅变动、鼓励产学合作、推动技术转移与扩散机制、促进市场与技术信息流动。

  第五,扩大创业资源获取渠道。例如:增加风险基金的数量规模与运作效率、提供创业融资与信保、多元化的筹资与融资渠道、自由开放的金融市场、设置专门提供新创企业融资的机构、庞大数量的私人投资者、畅通的公开发行与上市办法。

  第六,提升创业能力与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例如:推动创业管理教育与创业研究、加强创业辅导、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蓬勃且多元化的工商管理教育、建构知识社群与创业社群网络、健全的产业分工与周边支持网络、能提供大量的创业信息、鼓励创业竞赛与创业经验分享。

  四、结语

  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关键是培育创造性人力资本。因此创业政策聚焦于个人而非企业,重点是提高个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以有利于创业者获取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为出发点,不仅侧重于企业创建之后的诸阶段,更侧重于企业创建之前的各阶段。创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被称为“瞪羚”的“高增长”的企业。这些企业为数不多(大概占百分之五左右),却创造了大多数新的净就业机会。这些企业创始人追求企业成长,而不只是为自己和家人寻求就业机会。但创业政策的支持范围却不限于这类企业,其他如生活方式型企业同样受益。发展创业型经济不以提高创业率和创业者的数量为最终目的,更不是让大家都去创业,而是追求创业与创新水平的双重提高,进而通过民间本土创业和自主创新提高区域或国家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创业型经济发展战略虽然通过鼓励青年和成年人考虑将创业作为一种可行的职业发展道路,以扩大潜在创业家的总量,但并不是号召大家都不切实际地去创办企业、践行企业创建活动。创业型经济和社会一方面倡导创新型、机会型的创业和生产性创业,另一方面倡导爱岗敬业和以创新、创业精神做好各项社会工作。上一阶段中国凭借大量劳动力与资本投入,经济成长速度快但效能却不高。显然我们将无法再持续如此大量耗费资源,未来必须要朝向智力创新与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的方向发展。创业型经济,发挥全民创新与创业精神,将可为中国下一阶段成长提供一条光明道路。

  (注:作者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淑琴)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