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张若斌
坐在毗邻
东方明珠的上海银行大厦二十五楼会议室里,年过不惑的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林志民回想起第一次来内地的情景时,指着黄浦江两岸比肩林立的中外银行各色大厦说,内地三十年来的变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确实令人难以想象。
作为一名职业金融人士,林志民的从业生涯开始于东亚,至今已近二十年。除去香港与台湾的几年公干,均在内地度过,可谓两岸三地的金融专家。在他眼里,自己职场的发展经历已经成为内地过去30年成就的一个小小缩影。
八十年代:两地重温旧梦
“八十年代对香港与中国内地犹如是个重温旧梦的时代,两地的经济重新趋于一体化,而这种一体化正是1949年以前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香港最大本地银行的东亚银行,自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林志民不无自豪地表示。
1983年前八个月,东亚上海分行的利润已达12万元人民币,形势似乎一片大好。由香港总行派来的余学强在此前后正在上海进行调研,如今已是东亚中国行长的他敏锐地指出,在上海商业环境发生惊人巨变的同时,东亚要研究如何利用上海分行作为立足点谋求更大规模的发展。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且毗邻香港的珠三角,成为了东亚中国业务部成立后的第一个目标。东亚在1985年10月成立了深圳办事处,并于1987年升格为分行。1986年,当时的东亚再次开中国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与中方成立了第一家合资财务公司———中国国际财务有限公司(深圳),提供批发银行业务;1987年,东亚广州办事处也宣告成立。
九十年代:领跑的示范作用
当林志民1992年来到广州的时候,正是邓小平南巡之后,整个南方沸腾了,而当时外资银行的业务拓展也给同业以及监管层带来新的思维。
1993年,随着汪辜会的热潮,林志民通过人民银行资格审查,被派到三通呼声最高的厦门,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分行行长之一。此后,林志民还出任台北分行副行长,一干就是三年。
东亚银行上海分行方面,当时也渐渐将经营活动扩展至长三角地区,业务推销员来往于杭州、南京各地已是家常便饭,足迹最远甚至达到青岛大连等分行网络未至的北
方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初,正值国内资本市场方兴未艾之际,东亚切入之快令人称道。1992年,东亚全资附属公司———东盛证券有限公司经国内监管当局批准,获得在沪深两市正式经营B股的资格;同年,一家经营债券的合资公司———东亚亨茂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专门经营限于内地的投资基金—巨龙基金。
法人银行修成正果
2006年11月《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政策指向已然清晰———想要启动面向国内普通居民的人民币业务,本地注册已是必经之路。同年12月初,东亚向银监会递交了本地注册申请书,圣诞节前,东亚便与汇丰、渣打、花旗一起获得了筹建法人银行的批准。
林志民在2006年回到上海加入法人银行筹备组,备战漫长的法人银行之旅。“那段时间好惨。”林志民回忆道,认为这是他在东亚最辛苦的一段时间,每一天几乎到晚上12点还在加班,圣诞没有休假,春节只休了几天。“因为没有具体的方案,无论对于我们还是监管机构,都是头一次。我们最开始接到通知后,就不断与监管机构一起研究,什么是法人银行,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应该如何准备,如何审查等等。”
随着东亚中国在2007年4月开业,东亚中国和林志民们的表演时间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