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读 三鹿奶粉系列案的开审,让人们度过了一个沉重的周末。而这种沉重将延续到2008年最后一天,三鹿集团原当家人田文华受审。
痛定思痛,以“鹿”为鉴,需要跳出三鹿奶粉事件本身。权威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从“诚信”这一法律的基本原则上作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他们认为,企业诚信的缺失是大祸酿成的根源,接下来乳品行业被推入了诚信丧失的深渊,随后监管部门也遭遇了信任危机。乳品行业要想恢复元气,重建市场信心,必须重筑企业诚信文化,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
12月26日上午,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犯罪案件。制售含三聚氰胺“蛋白粉”的张玉军、张彦章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首批受审。而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华,将于2008年的最后一天受审,其涉嫌罪名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此前,三鹿已经资不抵债进入破产程序,宣告这个曾号称价值150个亿的品牌灰飞烟灭。
至此,悬疑已久的三鹿事件,可以说是给了公众一个确切的交待。然而,由此引发的讨论和思考又再度风生水起。
“三鹿事件的成因很复杂,总的看来,这是企业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所惹下的大祸。”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三鹿事件最开始是对消费者个人的伤害,随着受害者数量的增多,逐渐演变成一场社会公共事件,接下来乳品行业被推入了诚信丧失的深渊,随后监管部门也遭遇了信任危机,最后整个民族经济的形象都被抹了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带着几分沉痛的口吻,和记者谈起了他对此事的思考。
不诚信酿成企业覆灭大祸 “黄金八年,一地鸡毛。”这是媒体对乳品行业近年来发展历程的总结。尽管连年高速增长,但乳品行业始终未能建立基于诚信的良性行业秩序,各种超常规发展手段被广泛运用,其中,奶站的失控被公认为是造成今日乳品行业之局面的罪魁祸首。
据了解,在乳业发展初期,是农户自己挤好奶企业派收奶员上门收。当奶牛养殖到了一定规模后,为了保证奶源的数量和品质,有的企业开始自己出钱建立奶站,运用现代化的挤奶设备,将奶农集中起来挤奶,奶站直接对公司负责,同时协调与奶农之间的问题。这样一来,在乳品企业产业模式里,奶站成为企业和奶农之间的衔接桥梁。
随着乳品行业的高速发展,后发企业为了加紧赶超和节约成本,采用了社会合作建奶站的方式。一家大型乳企老总在回忆文章里这样记录:“过去同行建一个奶站需要40万块钱,我4万块钱都没花……因为每一个自然村庄里,每一个养牛的区域里总有有钱的,也总有有权的,有钱的和有权的加起来以后,完全可以做这个奶站。”
业内人士认为,私人奶站控制着奶源,但是与乳企之间没有了实质隶属关系,既有盈利的冲动又是监管的真空,成为整个乳品生产环节中“最不受约束的特权阶层”。而在竞争压力下,一些乳企对私人奶站所供应的乳品质量也逐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据三鹿知情人透露,其实在2007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发现奶源问题,但三鹿并没有采取措施,直到2008年3月,已发现奶粉出现问题却仍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不愿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最终酿成企业覆灭的大祸。
“通常来说,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停留在民事层面,企业借此牟取一些不正当利益,但是由于乳制品特殊的性质,使得乳品行业出现的不诚信问题直接危害到了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上升到了刑事犯罪的层面,企业不诚信的问题也因此变得异常严重。”莫纪宏对记者说。
诚信株连将整个行业拖入深渊 三鹿事件之后,社会各界对企业诚信进行了全方位反思。
“国外常讲消费者就是上帝,但国内很多企业偏不信这个。100吨牛奶只要有1吨出现问题,那么人们会认为剩下的99吨全有问题,这是广大消费者所习惯的一种"有罪推定"思维。”刘俊海说。
“市场经济是最公平的,企业为消费者、为社会承担了多少责任,就一定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莫纪宏表示。
一位媒体从业人员分析认为,三鹿的“覆灭”给人们上了一堂良心课。“企业和做人一样,想在这个世界立足,就算不做善事,最起码也不能作恶,哪怕非常小的三聚氰氨,加进食品里,加进非常微量,也迟早能捅出大娄子。企业侵害市场,一定会被市场报复。”
回顾奶粉事件的历程可以发现,在三鹿事发之后,整个国内乳品行业迅速被消费者抛弃,产品纷纷下架,销量迅速萎靡,曾经连续十年高速发展的乳品行业在短时间内陷入了哀鸿遍野的境地:
第一大乳企蒙牛近日发布业绩预报称,本年度可能亏损高达9亿元,紧随其后的伊利和光明在第三季度的亏损都在两亿元以上。截至目前,业内人士预计整个乳品行业的亏损将达上百亿元。
此外,我国乳品出口量也大幅下降。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乳制品11万吨,价值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左右,但三鹿危机之后,10月我国出口乳制品下降91.8%,其中奶粉10月出口同比下降99.2%。
“这是一种诚信株连,对整个行业包括地区经济的伤害和影响将是持久而深远的。”刘俊海认为,由三鹿奶粉引发的诚信危机将株连到三个领域:首先是纵向内部扩散到三鹿名下的其他工厂。并非三鹿所有的分厂都生产问题奶粉,但那些合法生产的分厂在问题奶粉事件后也可能倒闭;其次,横向外部涉及到其他乳品企业,事实证明,蒙牛伊利纷纷深陷奶粉事件难以自拔;再次,在地域上影响到整个地区经济,石家庄乃至河北省的食品生产企业都有可能名誉受损。
在近日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也谈到了企业诚信问题。他表示,造成三鹿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企业诚信的缺失。他呼吁,企业要以“三鹿”奶粉事件为鉴,不断强化企业诚信意识,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企业的立业之本、兴业之道。
食品安全制度遭遇信任危机 除了企业诚信外,食品安全领域的制度设计也成为人们思考的重点。
最为人们所诟病的是食品免检制度。不少人认为,这一制度推行数年间,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制度本身实为利大于弊。而在三鹿事件后,国务院已决定废止1999年发布的食品免检制度,国家质检总局也发布公告废止了《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刘俊海对改进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提出了几点想法。除了将监管由目前的“多龙治水”改为“一龙治水”这一已形成社会共识的建议之外,他还呼吁,赋予消费者协会和消费者启动食品药品国家标准修改程序的权利。同时,行业协会应清理潜规则以及违背中国法律的国际惯例和商事习惯,择善而从。
还有专家表示,我国制定标准的思路也需要重新审视。国外的食品添加物标准大都采用“包含法”,只允许其中含有某些添加物,且规定了明确的含量。而我国的标准是“排除法”,明确的是不允许出现的添加物。而随着新的化学添加物的不断涌现,漏洞只能是越堵越多。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乳品行业内部固有的某些做法思路也有必要进一步修改。
在三鹿事件之后,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表示,目前,我国原料奶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用奶旺季,降低原料奶质量标准,抢夺奶源;用奶淡季,压级压价,限收原料奶,造成原料奶市场混乱,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应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这实际上是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可将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结果交乳品企业按质定价,并实行矛盾仲裁。
靠什么构筑诚信商业文化 在三鹿事件逐步明朗之后,各地有消息称,乳品销售有复苏的迹象,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乳品行业的“灾后重建”工作任重道远。
“解铃还须系铃人。乳品行业要想恢复元气,重建市场信心,关键还是在于企业自身。”刘俊海认为,今后,应该在企业和企业主中加大诚信教育力度,让企业学会处理市场的盈利性和社会的公益性之间的关系。此外,乳品企业应以实际行动,在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广告策略、受众服务、公司管理等各个方面彻底贯彻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消费者并非企业的对手,而是市场经济真正的主体。必须尊重消费者所有权利,包括他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权利,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刘俊海说。
“今后,在相关法律制度的设计上,应侧重于约束企业和企业主,用制度构筑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具体说来,在制度设计时可以"两高两低"为指导思想,即"提高企业违法成本,降低企业违法收益;提高消费者维权收益,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刘俊海说,“比如,在民事诉讼法修改中添加集体诉讼制度,将极大地节约消费者维权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提高对不法企业的威慑力。”
据了解,已经完成三审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对于食品行业的部分制度缺陷进行了弥补。草案中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有消息称,由于国务院目前正根据审议意见,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论证,国务院建议将食品安全法草案提请明年2月下旬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继续审议。
莫纪宏对此表示期待,在他看来,加强监管是首要问题。惟有如此,才能彻底杜绝企业的不诚信行为。
“在三鹿事发前,曾有媒体报道说三鹿奶粉出厂时经过了一千多道检测程序,为什么还是没查出问题?因此,很多时候并不是制度有问题,而是执行有问题。包括食品安全领域的许多法律法规也是如此,有没有被真正执行到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莫纪宏说,“总的来说,杜绝失信行为,构筑企业诚信文化,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杜晓马竞)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