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惠农粮价“托底” 玉米加工业率先“受伤”

  谷贱伤农,但谷不贱了,却要累及别人,这一次,开心的是农民,伤心的是玉米加工业。

  2008年12月24日下达的第三批2000万吨的玉米收储计划,收购价仍然维持在1500元一吨,对于农民自然是好事。


  有人欢喜有人忧,总计3000万吨的准托市收购,却把玉米加工企业逼近生死边缘,日子愈发难过的十几家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刚刚给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递交了报告,急等国家政策救命。

  “2000万吨的玉米收购,肯定能提振玉米价格,我们的成本还会增加。”多数玉米加工企业老总跟记者表明了他们的担忧。

  面临着2009年政府从惠农角度出发的粮价“托底政策,玉米加工业的受伤只是开始”。其他产品加工业的命运或将步其后尘。如何平衡产业链的利益,其他农产品加工业,都在盯着玉米加工业的命运。

  托市有力

  这是个让人满足的冬天,对于吉林农民陈士军来说。

  这种满足首先来源于玉米的丰收,2008年,陈士军共收获玉米4万斤,2007年的产量是2万多斤,“增产快一倍了。”

  另外一个满意则来源于国家稳定玉米价格的信心,他没想到,国家会收购这么多的玉米。

  此前,为支撑国内玉米价格,中国政府已经分别在2008年10月和12月初,下达了总计达1000万吨的玉米收储计划,截止到目前共计3000万吨的收储总量,在2008年中国玉米总产量1.56亿吨中约占20%。

  这次下达的2000万吨玉米收购计划,原因是前面的1000万吨玉米价格并未取得好的效果,从2008年10月20日第一批玉米收储计划出台后,玉米价格一路下跌。

  国家对于玉米的指导价格是每斤0.75元,不过,陈士军之前卖到附近的一家粮库的玉米,价格不到六毛,“就算把多余的水分和杂质扣除,也折合不到七毛五。”陈士军说。

  另外的2万多斤玉米,陈士军拉到刘家粮库,对方一看,“你的粮食不达标,水分多,我们不收。”他把一部分玉米卖给了华润赛力达等本地玉米深加工企业,“他们都是加工,对湿度、杂质要求不严。”

  2000万吨收购任务下达后,陈士军发现,玉米市场价格已经上扬了2~3分钱。

  全国的数据也显示,2008年12月25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地的玉米价格下跌趋势已经停止,其中大连港口价比2007年同期每吨提高30元。

  他准备卖出剩下的一万斤玉米。不过,他发现准备卖粮的粮库,不再收玉米了,“我们的粮库装满了,你等等吧。”

  实际上,这背后是吉林省粮库烘干能力的不足,吉林省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吉林省粮库的烘干和仓储设备比较落后,最近的870万吨玉米,能不能实际完成,现在不好说。”

  不过,陈士军并不悲观,“再等等吧”。他从当地的政府官员处听说,一些在吉林粮企改革中,“原来准备黄掉”的粮库可能也会收购一些玉米。

  国家粮食局的通知要求让陈士军安心,“收购计划要在本省(区)范围内统筹使用,避免指定库点出现停收、限收,切实解决农民交售难问题。”

  有人欢喜有人忧,就在陈士军满足的时候,收购陈士军玉米的加工企业,向生死边缘又靠近了一步。

  内外夹击下的困局

  2008年12月22日,吉林长春,多家玉米加工企业的老总被请到了一起,邀请他们的人,是千里之外的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官员。

  一位玉米加工企业老总告诉记者,他们2008年11月份已经亏损1400万元,“如果按照国家指导价收购,我们会亏损更多。”实际上,第一二批玉米收购并未达到特别好的效果,“普通玉米价格也就在1200元徘徊。”

  这家企业生产的淀粉价格1500元一吨,即便是在2000吨的收储计划出台之前,生产一吨淀粉也要消耗1800元的玉米。

  实际上,在第三批玉米收购计划出台之前,因湿度和杂质不达标而被中储粮拒收的玉米,都进入了这些玉米深加工企业。

  位于同一个地区的另外一家大型玉米加工企业,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这家拥有3000名员工的企业老总告诉记者,“如果国家不补贴,吉林省的这些玉米加工企业最多能熬到2009年上半年。”

  这位老总刚刚给发改委提交了一份建议。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这家企业的主打产品丁醇,已经从2008年7月份最高点17000元/吨下降到最低点5400元/吨,近期价格有所回升,也才达到6400元/吨左右。

  实际上,受到类似冲击的并不仅仅是丁醇,也并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参加上述座谈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都在会上大倒苦水,“我们快熬不下去了”。

  为他们喊冤的还有吉林省政府官员,吉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吉化集团,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其次就是长春一汽和玉米深加工企业。

  该省一位地方官员告诉记者,“当初我们之所以引进玉米深加工企业,就是为了消耗本地玉米,解决卖粮难问题。”以全国商品粮基地松原市为例,2007年玉米产量为309万吨,该市玉米加工能力为400万吨。预计吉林省2008年玉米产量2100吨,商品粮有1500万吨左右,1000万吨左右被本省玉米加工企业消耗。

  “现在,我们还不能停产,如果停产,客户就流失了,现金流也会完全断裂。”

  这位老总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每消耗一吨玉米,亏损额平均在200~300元。

  出路的博弈

  上述座谈会上,玉米加工企业提出了救命的建议:能不能根据我们的玉米加工能力,每加工一吨玉米,给150元以上的补贴,“150元补贴是我们能活命的底线。”上述企业老总告诉记者。

  上述吉林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老总认为这是双赢的建议。国家现在给予地方粮库的补贴为160元左右,不如把这个钱给我们。“加工和送到粮库,都是农民卖粮的出路,如果给我们,我们还能生存下去,国家以后也不用为这些玉米的出路发愁。”

  最近,他去了北京好几次,到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探风”。

  他极力想让国家粮食局官员明白,“玉米深加工企业如果死掉了,中储粮收购的玉米到底怎么办?”

  不过,粮食局官员比他想象的更为坚持:“肯定要一托到底,第三批如果没起到效果,还有第四批,第五批。”

  按照惯例,我国北方玉米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消耗:本地深加工、南下做饲料、出口。

  “做饲料也不可行,第三批玉米收储计划,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河南、山东玉米价格上涨困难,南方的饲料厂为什么会要东北玉米?”吉林一位地方官员反问记者。

  这些玉米到底怎么办,即便是中储粮的人,似乎也没有想好出路。吉林四平一家粮库,刚完成了前两批玉米收购任务,粮库主任告诉记者:“我不知道这些玉米如何解决”。他认为可行的路径是,中储粮总公司会给愿意接收玉米的加工企业一些补贴,“否则如果2009年、2010年玉米继续丰收,又会出现大批陈化粮。”

  不过,政府内部仍然存在反对意见,“如果给予他们补贴,玉米加工企业不断发展,他们消耗的玉米越来越多,是否会影响粮食安全。”这种论调曾经在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占据主流。

  2008年3月,吉林省省长韩长赋也告诉媒体,不会盲目扩大玉米深加工生产能力。

  不过,这一次,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危局已经引起了吉林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我们省政府的人也在争取国家部门救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命。”

  吉林省政府不得不考虑的还有玉米深加工企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松原一家政府官员说:“我们现在搞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好几千人,不能让他们失业。”松原刚刚把这些企业的地税“能免的都免了,不过,这都是小钱,杯水车薪。”

  上述企业老总暂时还没有绝望,“发改委,财政部亲自来专门调研,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我们的困难了,2009年春节之前出台政策的可能性很大。”

  “而且,中储粮的储备,都没有实现玉米的加工循环,总不能存在那里,等着发霉吧。”他自我安慰道。
(责任编辑:马丁)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陈士军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