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邓宏彬,是157名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他正为所在企业做技术检测。谷民志摄 全国选派157名科技特派员进驻广东154家企业,帮助企业研发新技术、创新产品。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这些科技特派员为所在企业攻坚克难。
曾新安,这位从华南理工大学派到广东帝浓酒业有限公司担任科技特派员的副教授,如今全身心扑在了派驻企业的科技研发上。最近,他和企业共同研发的“高强电场酒类催陈技术”刚刚通过了省里科技成果鉴定。
“这些核心技术让我们可以笑对国际金融危机。”他笑着对记者说。
广东与教育部、科技部联手开展省部产学研合作,至今已逾3年。从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遴选科技人才担当科技特派员,帮助本地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是广东进一步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截至去年底,来自国内55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57名特派员,分别进驻广东20个地级市的154家企业,为正在金融危机中攻坚克难的企业助一臂之力。
双赢—— 特派员既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得到了施展本领的舞台 虽然与帝浓酒业开展合作已有3年,但头一遭以“科技特派员”身份进驻,还是让曾新安感到很大不同。“以前只有在荔枝的榨季才在企业里呆上两个月,平时一个月只去一次。在企业呆得时间长一点,担心学校有意见,担心学术考核。现在终于吃了颗定心丸。”他指着新名片上“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一排小字说。
他还清晰记得,那天,作为派出人数最多的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为14名科技特派员举行欢送会,校领导郑重表态:工资、奖金等待遇一切照旧;不参加学术考核;优先考虑职称晋升、职务提拔。企业那边也隆重欢迎,董事长当场拍板腾出一套房子,配齐家具电器,购买50万元的科研检测设备,让他和几个研究生专心搞科研。
在荔枝酒行业,荔枝的发酵催陈一直是个难题。“通常,用传统方法要花好几个月,但曾博士用高强电场处理新产果酒,每小时可处理1吨以上,能耗小于3千瓦时。而且,经催陈后的酒醇和甘润。大幅度减少了企业的场地、设备成本,加速了资金周转。”帝浓酒业总经理陈勇告诉记者,由于拥有独家技术,企业去年产值稳步提升。
008年12月底,当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开发区的托肯恒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同样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刘亚俊正用自己开发的液压测试装置,帮助企业测试刚生产出来的加油机。公司副总经理陈建明告诉记者,刘亚俊的技术,在欧洲EPZ泵的国产化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觉得科技特派员是体制机制的一大创新。既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又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本领的舞台,堪称双赢。”曾新安有感而发。
突破—— 既能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又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不仅仅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整个省部产学研合作体系,都在不断突破过去体制机制的障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而且,产学研合作,也并非仅仅为应付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而是着眼长远,所指向的,正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计。”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省部产学研办主任李兴华表示。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占斯亮谈起当年:“那时候,我们这样的普通民营企业,想要敲开高校的门,让那些醉心学术的教授学者帮我们攻克技术难题,谈何容易。”
“回国后,我一直在实验室里搞研究,成果也有很多,但回头看看,成果的适用性很差,对产业的实际贡献很少。”电子科技大学科技特派员谢康曾发出同样的感慨。
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急需技术支持,却求助无门;另一方面,拥有大量科研成果的高校缺乏应用的平台,90%的成果转化不了。为此,2005年9月,广东省与教育部联合签署《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发展合作协议》,率先开展省部产学研合作,全国引智,服务广东。
在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省部产学研办副主任雷朝滋看来,政府在省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可以用“催化剂”和“红娘”这两个词来表述。
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高校达181所,广东企业达7000多家,实现总产值超过5200亿元,新增利税850多亿元。
推广—— 建立创新联盟,瓶颈仍待突破 用广东省副省长宋海的话讲,省部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广东破解制约发展重大难题的重点工作,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的重要基础。据悉,3年多来,广东有关地市、企业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共建了200多家研究院、研发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投入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资金已超过3亿元。2008年,带动地市财政投入达15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达250亿元。
按照去年9月底广东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的目标,今年,广东将进一步组织和引导本地区的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国内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关,制定有关技术标准,争取到2010年,重点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与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组建100个左右的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这标志着省部产学研合作被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但人们也提出,要把省部产学研合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改革高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突破以论文论英雄的瓶颈。实际上高校里大多数人不适合搞基础研究,但当前的考核标准却把80%的人捆在这上面。“如果这个认识问题不解决,高校永远无法真正走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上来。”雷朝滋说。
不少人认为,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突破高校人才评价机制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还远远不够,高校中免于论文考核的人群应该进一步扩大;此外,由于今后每年都将选派100多名科技特派员,对于科技特派员的的权利、责任,应当超越个别高校的红头文件,形成长效机制。
多些车间里的论文(快评) 六如
当前,企业自主创新迫切需要智力支持。然而,学者闭门造车、企业求助无门的现象却仍然非常普遍。实际上,做科学研究,应用才是最终目的。我们不仅要学院里的论文,还要更多写在工地上、写在车间里的论文。只有实现产业和高校的需求对接,才能从根本上整合资源,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个大工程,靠单对单项目合作,靠不稳定的沟通机制,难以形成气候。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广东,科技特派员制度、省部产学研合作体系正不断突破体制障碍,正试图建立一个渠道、一个大平台,让一批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往企业走,帮助企业自主创新度过金融危机。
欣喜之余,我们更盼望,广东许多好的经验能够沉淀下来,用制度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让科研工作者们毫无后顾之忧地帮助企业,服务产业,与企业、产业共同成长升级,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