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气候复杂多变,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多发、水旱灾害总体偏重的形势,在各级防汛、气象等部门的有力协调和科学应对下,去年全国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将水旱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去年减少洪涝受灾人口5590万人,减淹耕地5922万亩,减免城市进水396座,防洪减灾效益达2431亿元;完成抗旱浇地面积2.52亿亩,挽回粮食损失264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274亿元,解决了1203万农村群众和89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虽然近年来防汛抗旱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的防汛抗旱水平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四个不适应"。”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防灾减灾基础体系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还未全面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部分江河缺少控制性骨干工程。沿海仍有34.3%的重点海堤没有达标,没有形成有效的封闭圈。很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设施老化,内涝严重。全国还有3万多座病险水库,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现有灌溉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全国还有2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西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每年仍然有4500多万城乡居民因旱生活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与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局部暴雨、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正呈现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大的特点,这些灾害大多发生在边远山区,由于这些地区交通和通讯不便,监测和预测预报能力偏低,灾害预报精度和准确率还不够高,预警信息发布不够及时,预案体系不够完善,群众防灾意识不强,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水库特别是中小水库通信预警和水雨情测报等设施落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善。城市局部暴雨和内涝问题日益突出,重大灾害事件时有发生。北方地区连续多年干旱,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我国的旱情监测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严重滞后。
第三,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与社会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防汛抗旱经费投入渠道还比较单一,社会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堤防保护区、洪泛区、蓄滞洪区、河道和防洪规划保留区内的防汛抗旱社会管理相对薄弱。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数量不足,规模偏小,装备落后,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普遍不强。工矿企业、城市社区、边远山区以及农民、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的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亟待提高。
第四,防汛抗旱技术水平与现代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防汛抗旱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防汛减灾仍主要凭借经验,抗旱工作基础研究滞后,抗旱手段相对落后,抗旱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滞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不大。工程设备与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高,抗洪抢险还主要依靠人海战术,采用传统的抢险器具和物料,现代化程度较低。
陈雷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汛抗旱工作要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加快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积极探索应对水旱灾害的重大举措,切实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不断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为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系良好生态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