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中资银行股份的消息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为何要减持中资行股份?是否引来减持大潮?会给中资银行带来哪些影响?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权威部门以及中外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普遍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股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对市场影响有限且可控。
我国银行业正处历史最好时期,有基础也有能力满足经济平稳发展的需求。
市场未现“减持大潮” 记者从国家权威部门获悉,目前境外战略投资者所持
中国银行、中国
建设银行股份已全部解禁;境外战略投资者所持工行股份尚未解禁;汇丰银行所持交行股份已全部解禁。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进程中,工、中、建、交四家银行分别引入战略投资者,投资者共计持有这几家银行约1000亿股股份。除工行的投资者持股将于今年4月和10月到锁定期外,其他银行战略投资者所持股份已全部解禁。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从机构数量还是股份数量来看,市场并未像一些人所说呈现一边倒的“减持大潮”。
据了解,目前只有中行和建行的几位海外投资者有减持行为。瑞士银行已于去年底减持了中行全部股份,李嘉诚基金已减持了部分中行股份,苏格兰皇家银行正就相关事宜与中行展开谈判,而美国银行已减持部分建行股份。
也有一些机构表示在解禁期后一段时间内不打算减持。例如淡马锡明确表示,解禁后6个月内不会出售其持有的中行股份,亚洲开发银行表示将在今年6月左右再考虑是否减持。美国银行已减持部分建行股份,但其承诺在未来120天内不再出售其所持建行股份。
还有一些机构在持股解禁后,仍表示出愿与中资银行长期合作的意向。如淡马锡持有建行共计132.07亿股股份已于半年前全部解禁,但目前尚未有减持情况,并多次向建行表达长期合作的意愿。交行的惟一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所持的91.15亿股半年前已解禁,但汇丰并未减持。
机构减持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为什么一些境外战略投资者会在持股解禁后,没有扮演战略投资者角色,而是急匆匆就对中资银行股份进行减持呢?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减持原因属于“后院起火”,是自身财务出现了状况,并非真的看空中国银行业。
“战略投资者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商业利益,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部分境外战略投资者因流动性短缺不得不采取减持的方式来套现资金。这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并非是中国银行业出现了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曹红辉说。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此前全球一直过剩的流动性变得骤然紧张起来,先是导致了欧美诸多知名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继而又让那些具有一定实力的银行蒙受严重损失,在资金上变得捉襟见肘。受危机影响,瑞银集团出现较大的财务亏损,需要缓解资金紧张的困境。苏格兰皇家银行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发生严重财务困难被国有化,目前正在调整其全球战略,迫切需要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而美国银行在去年第三季度盈利便锐减68%的情况下,在新年伊始还完成了对美林证券330亿美元的收购,财务状况明显恶化,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这家银行对现金的炙热需求。重压之下,它开始对资金使用精打细算,一方面想尽办法在资本市场迅速套现,一方面还启动了3万人的大规模裁员计划。
“每当世界经济出现剧烈变动,就一定会发生跨国资金的挪动和抽逃现象,这其中就包括投资者对所购股票的减持。这次金融危机首先让国外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在美国国内对其占用美政府较多救助资金的同时又保留较大规模海外投资的现状提出批评的时候,出售股份就成为他们换取流动性以保命的重要一步。”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市场分析人士还指出,机构减持中资行股份的目的还在于改善财务报表方面的考虑。美国银行刚刚完成对美林银行的收购,资本金不足情况严重,通过出售中资银行股票可收回一部分浮盈收益,提高银行盈利指标,以提升其财务报表水平。
中国上市银行发展健康 市场人士指出,无论是对中资行还是对资本市场,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的影响都是有限的,既不会影响中资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是可控的。
“目前市场估值处于低位、下行幅度有限,减持数量不大,愿意承接机构较多,且多采用场外合约出售的交易方式,对二级市场冲击有限。”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陈彩虹说。
“相比于发达国家,其实目前我国的银行机构特别是上市银行更为健康。可以预测今年的中国经济将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人们没有理由对我国银行业丧失信心。”庄健说。
这样的说法被相关的市场行为所佐证。就在一些外资机构减持中资行股份的同时,也有不少承接机构因为看好中资行股票愿意接盘,更有一些资本实力雄厚、资金充裕的战略投资者明确表示不减持。
“汇丰银行已多次表示,看好交行的长远发展,其对交行的投资是长期战略性投资,目前不会减持交行股份。”
交通银行新闻发言人说。
事实上,改革开放特别是引入境外战略机构投资者以来,我国银行机构着力健全公司治理、强化风险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目前流动性充足,各项资产风险可控,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和风险拨备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61.1万亿元,这一数字是改革开放之初的323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下降”;资本充足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只有8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现在已增加到193家,占整个银行总资产的99.5%。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足。2008年1-11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6905.15亿元,同比增长39.5%。我国银行业流动性整体十分充足。截至2008年11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为48%,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佟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