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就在俄罗斯与乌克兰围绕天然气价格和过境费用出现纠纷的同时,去年12月30日,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表其资深学者Pietro Nivola的专题评论,题为“反思能源独立性”。不能不说,这在布鲁金斯学会而言,真是选了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时机,一边是俄罗斯与乌克兰各不相让,直到1月12日仍然没有达成妥协的迹象,一边是欧洲原来已经形成要从俄罗斯进口20%的天然气供给的局面,导致欧洲好几个国家在暴风雪袭击之下突然没有足够的天然气可做取暖之用,到1月12日星期一已经是连续第六天。
Nivola的文章是从美国多位总统一再强调要克服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这一观点说起。那是从尼克松总统开始的,当时他扬言一定要使美国不再依赖于从外国进口的石油。如同大家已经看到那样,尼克松多年以前确立的这个目标直到今天还没实现。然而,“遗憾的是,即使是本国两位最有头脑的政治家,候任总统奥巴马和麦凯恩参议员,都在大选期间对本国依赖进口石油一事感到痛心”。
他是这样叙述的:首先,主张消除能源依赖性而建立本国能源独立的人认为,只要美国不再依赖进口石油,那么美国经济就不那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问题是这个假设能不能成立?以石油可以自给自足的英国作为参照物,当国际油价从2000年的每桶25美元上涨到2007年的每桶66美元,在这段时间,英国消费者面对的国内汽油零售价的波动情况,并不比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消费者好多少;恰恰相反,两条曲线呈现的趋势几乎是一样的,都是紧随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而发生变化。可见,“石油的价格是由国际市场确定,没有一个国家,哪怕它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可以阻止这一趋势,并且独善其身”。
其次,尽管美国如今仍然有60%的石油需要依赖进口,超过一半,但美国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的敏感度却比以前大为减少。这是因为,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石油消费国日益发展,在需求这一边,每个国家可以占到的份额正在趋向一致,那种由一个国家一枝独秀的时代已经过去。与此同时,在供应那一边,也在发生差不多的变化。
不过,Nivola指出,美国经济之所以不再容易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更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能源密集度”,以及与之相关的这样一个事实:跟25年前相比,美国每生产一美元GDP所要消耗的能源成本大幅减少了40%。可见,美国经济确实感受到国际油价的波动,并且相应进行调整,而不是眼睁睁看着国际油价波动而束手就擒。
其他国家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但是,发生在欧洲的事情似乎表明这一论点未必成立。再看仔细一点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问题可能出在Nivola这边,当他讨论能源依赖性或能源独立的时候,他选了石油作为例子,而天然气却有着不一样的性质。
如同之前提到的美国传统基金会学者Ariel Cohen,在2006年10月已经发表文章对俄罗斯开造“北欧天然气管道”表示担忧,认为这将有利于俄罗斯在欧洲天然气市场取得垄断地位,继而对欧洲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这篇文章列举了欧洲当时在建和拟建的天然气管道,以被作者摆上标题的“北欧天然气管道”为例,它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从俄罗斯出发,穿越波罗的海,直达德国,完全不必借助前苏联时代建设的管道网络,后者必须经过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兰等国。这就意味着俄罗斯不仅可以扩大自己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中的份额,还能降低对从前必须借道而过的前苏联阵营国家的依赖。在Cohen看来,这是一个值得美国注意的动向,因为俄罗斯跟这些前盟友的关系时好时坏,假如不是出现这条新的管道,恐怕俄罗斯要想对欧洲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也不容易,首先要跟这些国家搞好关系,达成一致。
他还给美国和欧盟开出对策,包括鼓励建设更多管道、开发管道以外的运输选择、与八国集团其他成员一起动员俄罗斯加入欧洲宪章以及资助开发其他能源,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降低欧洲在能源供应方面对俄罗斯这一个国家的依赖。
虽然Cohen的观点偏向保守,事先已经认定俄罗斯是“潜在的敌人”,但现在看来,即使没有直达欧洲的新管道,俄罗斯和它的前盟友若真要闹起来,欧洲也逃不了成为被殃及的池鱼的命运。怎么办?这个问题已经摆在欧盟面前,美国新总统大概也不能忽视。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