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通用的确是站在了破产的边缘,甚至有可能在劫难逃。
美国政府会在3月31日之前,考察通用、克莱斯勒的复兴计划,并决定它们未来的命运,或许直到3月31日,我们才可能得到最后的答案。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用如期拿出一份完整复兴计划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以往通用在经历挫折时,美国强大的金融资本总能为其提供巨额的援助资金帮其转危为安。而这一次,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汽车业萎靡不振以及欧美国家汽车工业的衰退,华尔街危机让成千上万亿元的美金顷刻间灰飞烟灭,这对于通用来说,足以构成致命的打击。
这波冲击同样席卷了日本、欧洲。2009年2月9日,日本八大汽车制造商分别公布了2008财年业绩预期,八大汽车制造商均预计销售额同比下滑。欧洲各国汽车制造商也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日前纷纷宣布减产并发出盈利将减少的警告。
全球汽车业哀鸿遍野。数个国际汽车巨头们都在考虑出售或者关闭、削减旗下的非核心品牌。在全球汽车巨头或选择“瘦身”或选择退守之际,作为受冲击较小的中国汽车业此时却似乎迎来了转型良机。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海外车企布局中国,国内的“海外抄底论”甚嚣尘上。许多中国车企认为,此时入场抄底,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借助这些国际名牌开拓国际市场,实在是小投入大产出的划算交易。海外并购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对于国内车企来说,这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
从“罗孚跳水”到“双龙破产”
海外收购过多功少
两年前,上汽与南汽开始联合或者各自收购英国的老牌汽车企业罗孚,当时人们的普遍意识是这是一次成功的收购。
但是,当上汽拿着罗孚的图纸和设备进行生产,并且成功改款出荣威系列车型的时候,这款车却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而且,南汽直接按照罗孚图纸生产的名爵系列车型则更加惨淡。究其根源,无论是荣威系列还是名爵系列,其技术含量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而定价又因为收购成本无法取得足够的优势。
自2008年12月以来,双龙汽车这个上汽曾经的海外并购“标本”正一步步走向问题的集中爆发点,销量下滑、流动性危机让双龙走向破产的边缘。上汽显然在这场危机中被拖得太疲惫了,问题的核心已经从如何援助双龙变成了是否该放弃双龙。
穿透迷雾看清时机再下手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本来希望通过海外收购品牌资产、技术平台及打包购买核心零部件等方式来提升汽车制造业的技术含量。然而,经历了30年后,国内车企仍未掌握核心的经验与实力,我们仍须借助国外的零部件配套商来支撑产品的发展。
汽车专家贾新光表示,国内车企无法完全消化相关的技术,这一做法的后果可能会导致自主品牌技术研发后继乏力,部分核心技术继续受制于人,并将利润让给了外资厂商。与汽车巨头相比,国内车企在海外的投资还缺乏适应性。
在上汽收购双龙目前遭遇的困境中,金融危机是外在因素,文化冲突和管理能力不足则是各方承认的最重要因素。在此之前,强强联合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历时几年也没有达到内部的和谐。
太平洋证券汽车分析师谈际佳认为,制造行业的跨国并购,文化冲突是一道很难迈过去的槛。汽车行业的并购,历史上除了通用,还鲜有成功的案例。
中国企业在管理方面也不具备相匹配的条件。跨国并购中走在前列的车企在整车企业管理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合资公司的外资方。收购全球性公司,我们不仅在业务层面不太熟悉,在企业文化和当地市场文化、劳资关系和法律架构方面也如盲人摸象。如果贸然接手,短暂的光鲜之后就要面临“蛇吞象”的痛苦。
除此之外,汽车文化和品牌意识无甚积累的中国汽车市场,很难寻觅到一些对海外品牌熟稔的汽车人去驾驭具有积淀和历史感的大品牌。如何发挥大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以及国际知名品牌在国内的品牌延续问题有待企业进一步思考。
守住本土市场扩大海外采购 随着各大跨国汽车巨头纷纷将发展战略转向了中国市场,新概念、新技术等精品车型引进的力度逐渐增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内需市场将为国内车企带来新的机会。受到冲击的中国汽车市场,经过2009年的调整,2010年有可能出现回暖迹像。本土汽车品牌能守住本土市场的份额,就已经是很大限度地参与了国际竞争。借此时机,做强自己的民族品牌岂不更具长远意义?
近日,国家推出的汽车振兴规划为国内车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通过大手笔的采购资源、先进技术及装备,以刺激贸易和投资活动,提振信心。与收购相比,海外采购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更小的风险,更适合中国目前的现状。
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并购潮,众多汽车企业应审视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的风险和收益。如果我们认为可以凭借短暂的经验积累和并不雄厚的财力去控制一个枝蔓横生的品牌,也许反而会被拖进一个不可预期的财务和经营的泥沼。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修炼内功,提高中国汽车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国内车企的成长依然长路漫漫,我们为何不等到羽翼丰满之时再行动?
(责任编辑:佟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