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受欧美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发达国家或将陷入衰退。相对而言,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这得益于我们有着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发展基础。
项兵:华为的全球化战略
“危机”一词意味着危险与机会。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我曾建议,中国企业可以参股一些韩国的高科技企业以及东盟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资源型企业。
10年后的今天,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持续调整,市值大幅缩水,许多优质跨国公司的估值已处于相当低的水平。按照“以全球应对全球”和“链条对链条的竞争”思维,我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若能在当前步履维艰的环境中运筹帷幄,把握危机中难得的机遇,或许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应对危机、渡过难关,加速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同时,对加速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及提升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实现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的新定位,都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会。
我们可考虑战略性选择几个主流行业,通过参股行业内领先的跨国公司,为中国的强国之路打下良好的战略基础。
首先,参股全球产业链两端企业。这是一种“链条对链条的竞争”思维,解决“中国制造”对外部市场资源的单边依赖性。同时,将“中国制造”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解决产品附加值低、发展受制于人等问题。第一,在产业链上游,可重点参股石油和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行业内跨国公司,以及拥有产业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解决“中国制造”的“天花板”问题。第二,在产业链下游,参股品牌价值突出和全球渠道优势明显的跨国公司,解决“中国制造”的“地板”问题。
其次,参股国际顶尖金融机构。最好的金融风险防范策略不是关起门来,而是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格局。一方面,与国际顶尖金融机构形成交叉持股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结成统一利益体,变抢占市场为全球战略合作与开发。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对方完全侵蚀中国市场的野心,减少我们成为下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牺牲品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说的是“参股”,而不是“控股”。在“中国威胁论”的国际舆论压力下,控股收购主流行业的跨国公司将面对很大挑战,收购成功的几率不大。况且,中国企业目前匮乏驾驭全球公司的能力。控股收购就可能“憋不住”要去管,这或许导致“点金成石”的双输局面。
那么参股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有条件我们力争委派代表进入对方董事会,可从内部了解顶尖跨国公司的思维方式和全球战法,为我们下一步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奠定基础。第二,即使无法进入董事会,西方国家相对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也基本能够保障我们的参股利益。
其次,我说的是全面参股“行业”,而不是选择“个股”。我刚才提到的几个重点行业,我们要全面参股行业内的若干“排头兵”,而不是选择一两个公司。这样的话,一些战略性行业,如金融、能源等,它们整体覆灭的可能性很小。同时战略性行业内的大多数质地优良的公司,仍是全球经济与行业内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当经济复苏时,无论行业如何变革与重组,这些顶级公司持续主宰行业的概率非常大。此外,如果只是选择一两个公司,往往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偏差,“选股”不准或将错失难得的战略投资时机。
除了现金直接参股之外,一些拥有较高市值的中国公司,如中石油、工商银行、中国移动等,也可以通过换股的方式与行业内领先的跨国公司直接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其战略意义与参股方式有异曲同工的道理。而且,从全球资本市场估值的角度看,这种换股的做法更值得市盈率较高的中国公司考虑。
第三,长期战略布局,而非短期股市“抄底”。在全球范围内,哪些战略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所短缺的,我们要参股;在未来经济复苏时,哪些资源是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发展的,我们也要参股;哪些资源是平时难以相对廉价获得的,我们也要参股。总之,参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冲中国经济与企业发展的战略风险,而不是简单的股票投资。(作者系长江商学院院长)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