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2日落下帷幕,在危机面前各方达成的多项共识和承诺,将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2009年4月2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与会各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合影4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这是与会各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美欧立场得以兼顾 会前,美国和德法为刺激经济和金融监管孰轻孰重争执不下,曾给伦敦金融峰会蒙上了一层阴影。但结果却比预计要好。
从各方达成的共识和承诺来看,不但兼顾了各方的立场,而且有所细化。
加强金融监管是德法希望达成的目标。在最后的共识中,各方不但承诺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并明确拿出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监管、严格全球会计准则、打击“避税天堂”等等细化措施,还表示将建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和金融机构监管团机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说,“这是兼顾了法、德的利益诉求。”
与此同时,美国呼吁刺激经济的立场也得到了体现。峰会后各方公布了一项巨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英国首相布朗宣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同意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1.1万亿美元资金,2010年底前财政刺激方案规模将达5万亿美元,同时,各国央行将采取扩张性政策。“5万亿美元的计划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我们不仅仅投入这些钱,而且确保很好地利用这些钱。”布朗说。
值得注意的是,共识中各方还承诺采用“低碳经济”的绿色经济恢复模式。陈凤英分析,这个提法在此前为峰会预热的G20财长会上没有出现过,应该是为呼应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倡的新能源经济理念而起。
体现新兴国家声音 在兼顾跨
大西洋诉求的同时,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声音也得到体现。
会前,改革IMF的议题曾被外界广泛关注。而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立场非常明确,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扩大自身的发言权,并强调IMF需要强化监控能力。这次,领导人们再次明确重申了之前G20财长会上通过的原则,同意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发言权和代表权,今后IMF和世界银行负责人的选任也将改为任人唯贤。
此前的G20财长会的公报已明确表示,IMF需在2011年1月前完成成员国认缴份额的重新审核,世界银行改革应该在2010年春季会议前完成。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说,“可见,今后一段时间里,改革话题将得到进一步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各方关注的对IMF增资规模这次也终于浮出水面———把IMF资金规模增至原先的3倍,即7500亿美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比较研究所副所长张海冰表示,“这样的增资规模对加强IMF的地位是实质性的,增强了其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器"的功能,重新确立了IMF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陈凤英也表示,“这样的表态基本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但接下来的筹资必须与份额挂钩。”
此外,发展中国家会前普遍关注的反对贸易保护、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危机等议题,在共识中也有所体现。各方除了重申同意完成多哈回合谈判,还决定拿出2500亿美元投入金融贸易融资,以推动全球贸易增长。陈凤英认为,这对陷入萎缩的全球贸易来说是极大的帮助,要实现全球经济复苏,就必须推动贸易增长,这一成果显示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携手应对危机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峰会还要求IMF通过出售黄金为发展中穷国在未来2到3年内提供60亿美元资金。
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 总的来看,伦敦峰会拿出的共识和承诺,不但体现了各方诉求,与华盛顿峰会强调原则的“务虚”相比,这也是一次更细化、更“务实”的会议。
峰会在刺激经济、加强金融监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国际贸易增长等领域都达成了较广泛的共识、作出了较大的承诺。在IMF增资规模、刺激经济、帮助世界贫困国家等多个领域做了具体规划和判断。但徐明棋也指出,就目前公布的信息看,各方在IMF投票权分配等具体问题上,以及在国际储备货币、监管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等核心重大问题上尚未推出具体明确的方案。
当然,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危机面前再次坐在一起同舟共济的表现,无疑有利于提振民众和企业信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这对世界经济是个利好。陈凤英说,“现在市场主要是"信心危机"。全球再次联手,就像给世界经济打了"强心针"。”事实上,在相关消息的刺激下,美国股市大幅反弹,特别是一些银行股、建设股表现良好。当然,有关专家也同时指出,效果如何将取决于落实。徐明棋表示,“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怎么执行、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下一阶段的实际操作。”(本报记者杨立群 安峥)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单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