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定期存款吗?怎么存半年后反而亏了12万?!”看到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任小姐目瞪口呆。
任小姐称,去年7月,在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一位经理的劝说下,她拿出35万元人民币兑换成5万多澳大利亚元,在该行办了三个月外币“高息定存”。
谁知6个月后,这笔存款到期换算成人民币竟只剩23万元,净亏12万元。
高息诱惑,没有多想就签协议 任小姐告诉记者,去年7月,她到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咨询业务时,一位李姓经理和她谈起理财,说澳币走势好,而该行的3个月澳元定期存款利率不但远远高于当时的人民币定存利率,还比央行的澳元定存指导利率高出几倍。
任小姐将35万元人民币按当时的汇率兑换成52630澳元,并委托办理了3个月的澳币定存。在整个业务办理过程中,任小姐称自己均按照工作人员指引在一些协议上签了名,但没有细看文件。
“当时我也想到会不会有什么风险,可一想办的是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哪会有风险呢?到期拿本金利息就好。”任小姐称,自己也没怎么问这方面的情况,银行工作人员更是只字未提。
汇率下跌,12万元半年“蒸发” 时间很快过去了三个月,任小姐在存款到期后几天去查账。谁知,一查之下,自己账上的钱按照当时汇率算,不但没赚还亏了5万元!更令她吃惊的是,这笔钱在到期后,又自动转存为三个月定期。
“我当时都懵了。银行的人跟我说,澳元汇率有些波动,但问题不大,可以继续持有。”任小姐又继续做了三个月澳币定存,到了今年1月份,定存再次到期,澳元没能止跌反弹,任小姐再亏7万元人民币。前后加起来,共亏12万。
晶彩计划,事主称当时绝不知情 任小姐称,自己并未和银行约定自动转存。但在银行给出的协议上,却赫然勾选了“利息加入本金于到期日按照当时利率续存”一项,而下面就签着她的大名。“当时银行让我签的是空白文件,只让我在那里签名,我就签了,谁曾想还有这些选项呢。他们应是事后勾选,我并不知情。”任小姐称。
在该行回复给任小姐的信函中,曾提到“晶彩计划”,并称在介绍该计划时向其提示了汇率风险,但对此任小姐矢口否认,称完全没有听说过“晶彩计划”。而记者查阅后发现,“晶彩计划”是该行推出的一款外币理财产品,并不保证汇率风险。
理财纠纷,举证艰难谁来负责? “任小姐的事情是一个很明显的理财纠纷案例,其中银行是否存在误导很难说。但任小姐自己也有一定责任。”一位银行资深理财经理认为,在这个事件当中,任小姐完全不了解自己做的是什么投资,就盲目听从理财经理的建议,最终导致了损失。
法律界人士认为,若想通过法律渠道追回自己的投资损失,就必须举证自己是受了误导,在产生重大误解的前提下签了协议,但通常这种事举证较难。最好是有书面协议或者录音证据等。
截至记者发稿时,任小姐再度向本报记者反映称,广东银监局已接受了她的投诉,并核查说该外资银行的这项澳币定存理财产品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否存在误导仍需进一步调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