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31家从事海外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中央企业来说,这一天是上交金融衍生“投资成绩单”的最后时限。
国资发评价(2009)19号文件明确规定:中央企业将金融衍生业务清理整顿书面报告要在3月15日前提交国资委。
中海油事件后还有多少个陈久霖?套期保值还是投机?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被公布出海外金融衍生业务巨额亏损的报告。
东方航空套保浮亏62亿元,国泰航空浮亏76亿元,国航浮亏31亿元(截至2008年10月底),中国远洋集团浮亏近40亿元!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2009年1月8日,国资委网站再次刊登了两年前国资委副主任李伟的讲座。主题即为《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其中不仅包含衍生品投资概况和现状的介绍,也重新回顾了“株冶套保巨亏14.6亿元”、“国储铜事件”和“陈久霖事件”(中航油石油期权巨亏5.4亿美元)等企业套保血泪史。
国资委在此时“重翻旧案”显然耐人寻味。
李伟在文章中称:“非金融企业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目的应该是避险而不是作为盈利手段。中航油、国储铜等事件的教训是,它们希望通过承担衍生产品风险而谋求‘丰厚’利润,忘记了自己用衍生产品套期保值的初衷,忘记了自己的主业。”
这一结论用于今日并不过时。
遗憾的是,很多央企似乎忘记了自己的主业,在投机与套保似乎难以泾渭分明的投资交易中,依然有太多企业铤而走险。
根据各大央企出具的报告显示,航空类企业在该轮“套保门”中被“套”最深。从2008年的情况看,东方航空截至2008年底浮亏62亿元;国泰航空则巨亏76亿元;国航在2008年10月底已浮亏31亿元,并在2008年11月发生了588万美元的实际赔付;上航到2008年10月底则浮亏近1亿元。随着2008年最后两个月里原油价格进一步下挫,航空企业燃油套保越陷越深。
而在2008年年中及时止步的南航,以燃油套保赚了628万美元成为航空企业套保不亏的唯一案例。
同时,以原油为首的大宗商品深跌令“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跌入谷底,中国航运业也随即出现套期保值的巨额浮亏。中国远洋2008年12月16日公告称,因参与FFA交易(远期运费协议),截至2008年9月30日亏损已达39.5亿元。目前,最新的公告还没出来;市场人士认为,显然亏损远不止这么多。
不过,企业在能源矿产方面进行套保的遭遇似乎更加触目惊心。在2008年,深南电与高盛进行的原油对赌协议,只要原油浮动价格低于62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需按照(62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的金额支付现金给对方。目前,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40美元/桶附近,如果继续玩下去,损失可想而知。江西铜业曾在2008年三季报中披露投资损失为1.7亿元,并说明“其他流动负债余额比期初增加人民币2.2亿元,主要是期末发生的期货持仓浮动亏损”。
为了弄清楚到底有多少央企“触礁”,2009年2月,国资委联合审计署对参与金融衍生投资业务的20多家央企开展了深入调查。其中,东航、中国远洋等重磅央企都被列入审计名单。
“目前曝光的案例仍然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可能已经触礁的‘舰队’,由于未必是在上市公司层面操作,至今仍不为人知,比如一些石化和钢铁行业的大型国企等。”国资委一官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
在2008年9月国资委的调查中,当时报出的亏损数字尚在一两百亿元左右;但经过2008年四季度的市场剧变,情况更加不容乐观。“账面浮亏至少数百亿元。”一位参与调查的官员表示,2008年全部央企的盈利约为6000亿元。
然而,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一家央企负责人被处分,有人士戏言:“鸡不杀,猴不怕。”
痛定思痛,国资委在2009年3月24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实现稳健经营。
无疑,在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全球经济复苏尚未明朗之时,强化对央企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制度迫在眉睫。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