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过以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取代美元的建议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势,因此中国在伦敦峰会上能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尽管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简称“G20”)推出了1.1万亿美元经济拯救计划,列出了一长串金融改革项目清单,挑剔的《纽约时报》还是认为峰会“未能取得足够成果”。
但《纽约时报》肯定了中国在峰会上的作用,“在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大变革中,中国凭借巨大外汇储备发出声音,在峰会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结束克制”,这是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对中国表现的评价。
中美淡化货币之争 其实,中国的“自信表达”在峰会前就已经开始了。近日,中国多位高级官员密集阐述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原则立场,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建议国际社会大力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着力调整国际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等署名文章,提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路透社说,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安全性公开表达了担心后,周的文章是“以学术探讨传达政府态度”,“向世界明确传达信号:坐拥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对美钞泛滥的厌恶,及对早日终结美元霸权地位的渴望”。
一时间,中国官员的主张和奥巴马“美元异常坚挺”“没必要设立新的全球货币”的回应,似乎点燃了中美“货币争议”之火。
中方观点获得众多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以及知名经济学家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表示,中国提出创造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是“合理的”。俄罗斯政府也表示,俄方与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上“立场相近”,“超主权储备货币”建议已获得巴西、印度、韩国和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支持。
然而,这把火并没有在峰会上烧起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奥巴马的首次会晤淡化处理了“货币之争”。而胡锦涛在峰会上的发言也只强调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重要性。
世界舆论乐见中美进一步深化在广泛领域的互利合作,G2连横让人放心不少。
峰会前夕,法国总统萨科齐称应该将香港和澳门列入违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规定的“逃税天堂”名单,并威胁说,“如果与会成员不接受法国要对避税天堂进行更大管制的要求,他将离开会场”。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此表示反对,他尤其质疑经合组织的作用。中国并不是总部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30个成员国之一。
美国多家媒体报道说,有关这个问题的拉锯战从4月2日上午一直持续到了下午。奥巴马带着翻译将萨科齐叫到了一边的角落里,建议采用折中的表述——二十国集团将不会自定一个黑名单,而是在公报中列举经合组织自行研究发布的名单作为“参考”,而不是“认可”。而后奥巴马与胡锦涛进行商议,并请萨科齐和助手加入。
在之后的G20公报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对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采取行动,并准备实施制裁。2小时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一份“避税天堂”黑名单,中国香港和澳门也未出现在黑名单中。
IMF权力再分配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法奇奥洛表示,中国通过以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取代美元的建议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势,因此中国在伦敦峰会上能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此次峰会最确实的成果莫过于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注资5000亿美元,以更好地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
迄今,冰岛、匈牙利等多个国家已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预计还会有更多国家加入它们的行列。
帮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资金规模,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欧盟和日本分别是1000亿。作为回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承诺在2011年前改革投票和选举机制,使得中国拥有更大的发言权。目前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重仅与加拿大和比利时等国家相当。
提高份额的另一意义是,一旦中国发生金融危机,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用的特别贷款金额(即特别提款权)也增加了。
特别提款权又称“纸黄金”,是IMF在1969年建立的一种记账单位,根据各成员国的基金份额按比例分配。特别提款权可与美元、黄金等一起作为国际储备。
不过,英国广播公司评论认为,40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是“给那些指望中国力挽狂澜,拯救世界经济的人泼了一盆冷水”。
“当人们给中国戴上富裕、有钱和有大量储备等各种帽子的时候,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中国驻英大使傅莹说。
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增发2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分配给各成员,尤其是发展中穷国,以增强流动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只为欧美服务,而是向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智利等发展中国家倾斜。这些国家的企业急需政府为他们提供贷款渡过难关,而国际货币经济组织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墨西哥经济研究和教育中心教授劳尔·菲利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此次权力再分配还打破了美欧轮流把持负责人选任问题的局面,改为任人唯贤。
先救市还是先改革 当然,伦敦上空仍回响着不和谐之音。先救经济还是先推进国际金融改革——美欧间长期存在的经济模式之争再次凸现,成了峰会另一大“看点”。
对刚上任不久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来说,如何拯救“病入膏肓”的实体经济是当务之急。
正因为如此,美国在会前屡次敦促欧盟国家加大经济刺激力度,比如要求各国将财政出资比例定为“GDP的2%”。但类似方案遭到以法德为代表的欧盟国家的抵制。德国外长施泰因布吕克更是直言不讳:“我们不能欠下子辈、孙辈都难以偿清的债务。”
所以,这次峰会美国并没有提出具体数字目标。
而在推进国际金融改革方面,虽然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疏于金融监管有关,但对于法德等国要求加强监管的呼声,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却不肯走得太远。
针对法德提出的创建全球金融监督机制的主张,中国同美国、英国基本一致,持反对立场。
在4月1日上午与英国首相布朗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奥巴马承认美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负有责任,强调当务之急是共同应对危机。而布朗也表示加强金融监管将是峰会一大成果。
最终伦敦峰会在先救市还是先改革的问题上,找到平衡点——动用上万亿美元用于提振全球经济的同时,还为推动国际金融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
峰会公告强调,有必要对所有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和监督,并首次把对冲基金置于金融监管之下。信用评级机构和企业高管薪酬也在监管之列,而会计准则和金融企业资本金要求均有待完善。
在改革国际金融机构方面,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决定强化各国的宏观监测职能并完善内部治理。目前形式较为松散的金融稳定论坛将被金融稳定委员会所取代,其成员将包括二十国集团所有成员、西班牙和欧盟委员会。
如此细化的国际金融改革方案,欧盟算是如愿以偿了。但眼下存在另一种风险:相关举措能否真正落实,能否奏效。
人们并不奢望通过一两次峰会就能战胜金融风暴。正如在上次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虽明确反对保护主义,但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报告却显示,各国近来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呈增多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