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昨日重申,今年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李晓超在介绍中国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的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暗示下半年的贷款政策仍将以保持经济增长为重心,监管部门不会急于收缩贷款以预防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
在谈到下半年贷款政策时,他说,职能部门会根据经济形势作出判断,采取必要措施。
为增加信贷对投资的支持力度以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将今年的新增贷款目标设定在5万亿元以上。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总计4.58万亿元,已是政府今年新增贷款目标下限的92%。而2008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4.91万亿元。
信贷激增之势已经引起包括监管层在内的各方关注。
李晓超昨天称,第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确实较快,未来将高度关注货币过多引发价格上涨的风险。但他认为,货币和贷款增长快不一定引起价格上涨压力。
李晓超解释,当前价格总水平增长受到三方面的制约:
——在当前经济增速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社会需求水平还没有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
——目前国际物价水平处于低位。
——国内粮食等
农产品供应充裕。粮食产量已连续五年增产,今年是连续第六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李晓超认为,以上种种都减轻了国内的物价上涨压力。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下降0.6%,而上年同期则为增长8.0%。其中,3月份当月CPI较上年同期下降1.2%,降幅小于2月份的1.6%。今年2月份CPI出现下降,为中国6年多来该数据首次出现下降。
另外,作为CPI领先指标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第一季度较上年同期下降4.6%,而2008年同期该指标则有6.9%的增速。
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今年3月份当月PPI数据。2008年3月份PPI增速为8.0%。今年2月份PPI降幅为4.5%,为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下降。
对于CPI接下来的走势,市场多数预期,随着CPI翘尾因素逐步减弱、PPI和食品价格回落有限以及下半年国内需求的回升,物价降幅将趋缓,国内投资增长也可能推动部分生产资料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下半年物价可能重回正增长。
◎ 消费引擎
李晓超:消费是可依靠力量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昨日在介绍中国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在全球经济减速的背景下,今年中国经济依靠外需难度较大,国内经济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他说,消费和投资这两个国内需求中,消费需求稳定性较好,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依靠力量。
李晓超称,目前来看,中国未来消费将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谈到国内投资需求时,李晓超判断,未来投资也会保持快速增长。
他解释说,保持中国投资未来实现快速增长有3个原因,即中央扩大投资的措施将继续发挥作用,资金较为宽松,且新开工项目大幅度增长。
经济快评
新刺激计划三大关键词畅想:调结构、促消费、保就业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经济正在好转当中,所以目前不需要再出台一揽子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但是结构性的政策则可以适当加强。如扶持中小型制造业是经济复苏的关键,因为其提供了大量职位,只要就业稳定,便能带动消费;此外,可扶持对上下游行业拉动力非常大的房地产业,包括降低开发商盈利预期、减少交易征费和降低地价,这样便可消化库存而又不推低房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各种刺激经济政策的效果在今年一季度显现还不是很多,政府投资受到季节原因影响比较大,二季度政策效果会更明显显现出来。中国经济恢复增长速度是比较容易的,更健康更持续的发展,还是要靠结构调整。必须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制约城市化的问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前期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偏重投资,下一步要加大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如在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确保社会保障体系能同步覆盖。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扩大消费最大的潜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解决制约城市化的问题,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稳定城市非户籍人口消费预期。
此外,有专家认为,要研究不同税种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的差异,如要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可考虑减征个人所得税,而要促进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则可采取降低消费税的方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王小广:中国经济形势尚未见底回升,市场调整远没有结束,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要依靠汽车消费。汽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像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美国以及二战后的日本和欧洲,通过“汽车化”带动经济的复苏。中国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发展模式也肯定会改变,“房价五年到十年翻10倍”“增速持续保持7%—8%”的情况未来不会再有,“5%的增速才比较现实”。
中国社科院财税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杰长:近期中央可能不会再出台类似4万亿元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保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调结构,希望监管层制定新政策能更多关注调结构促就业等问题。
(责任编辑: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