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危机加剧 全球经济衰退 > 环球热评

危机顽疾:困扰金融业的罗素悖论

  危机顽疾:

  困扰金融业的罗素悖论

  赵文荣/文

  《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

  (第四版)

  作者: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

  译者:朱隽、叶翔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

  毋庸讳言,凡有井水处,皆言金融危机。

只不过,这次不再是讲红楼品三国那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从容惬意,而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般萧条再现的凄凉。

  令人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并非人类社会的珍稀景观。自17世纪以来,有名的危机事件就发生了40多次,而且危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自1622年普鲁士铸币危机至今,平均每7.08年发生一次重大危机事件。如果从蒸汽机革命初步完成(18世纪末)算起,危机事件发生的周期为5.8年。如果考虑到危机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从1920年(此后的危机事件基本上爆发在国际市场范围内)算起,危机周期为7.81年。如果再近一点,从新科技革命完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算起(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危机周期只有短短的4.85年。

  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成为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但危机的周期性现象跟经济发展周期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科技革命和社会结构变迁引起的长经济周期在金融危机面前变成了短周期。正如蒸汽机革命和高科技革命的“竣工”,分别对应了两个危机频发期的“开幕”。

  直觉上,作为金融业的根基,经济的持续发展将推动金融化程度提升,而金融业的壮大又将促进经济的更稳健成长,依次循环。然而,不幸的是,每隔5-8年,金融危机似乎总是不期而至,尽管其引起的衰退不至于将实体经济“打回原形”,但这种“诡异”的运行逻辑已无异于罗素悖论。

  莫衷一是的

  “经济病理”分析

  面对至今无法根治的顽疾,金融学家们争相把脉,提出了莫衷一是的“病理分析报告”。深谙金融史的国际货币问题专家金德尔伯格教授在《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一书中,对各派观点进行了详尽地考察和评述。

  货币主义者认为不可能存在导致不稳定的投机。理由是,投机者往往在价格上涨时买进、下跌时售出,由于其高买低卖,必将导致亏损,因此他们很难生存下去。而金德尔伯格认为,投机与贪婪是形成欺诈的人性基础,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来看,欺诈者与受害者的关系是一种被捆绑在一起相互满足并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欺诈是由需求决定的,它遵循着凯恩斯的需求决定供给的法则,而非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论。在经济繁荣时期,财富被不断创造出来,人们的贪婪欲望也随之增大,欺诈者便应运而生。这种状况就像很多绵羊等着人们来剪毛一样,欺诈者一旦出现,它们就献出自己作为牺牲品。毕竟,没有什么事比眼看着一个朋友变富更困扰人们的头脑与判断力了。

  众所周知,在经济过热与市场恐慌中,货币因素十分重要。芝加哥学派认为,当局总是愚蠢的,而市场总是聪明的,只有当货币供应量稳定在固定水平或以固定增长率增加时,才能避免经济过热和市场恐慌。然而,现实的悖论是,银行家只把钱借给不想借钱的人。当发生经济崩溃时,银行体系必然受到冲击,除了货币数量的变动外,将导致银行对信贷进行配额控制,这势必造成某些资本运行环节当中的信用骤停和流动性衰竭。

  尽管如此,著名货币学派理论家欧文斯通坚决反对在危机时扩大货币供给,他用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有一个古老的东方寓言,它说你可以用一个大眼针去堵一个泉眼,但它一旦溢出,最终会冲走整座城市。”赫伯特·斯潘塞的表述更为尖锐:“保护人类免尝愚蠢行为的苦果,其结果只会让全世界都变得愚蠢。”

  对此,金德尔伯格认为,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应该固定不变,但在危机期间它应当是富有弹性的,因为良好的货币政策可以缓解经济过热和市场恐慌,也应该可以消除某些危机。其依据主要是对1720年、1873年和1882年的法国危机,以及1890年、1921年和1929年的危机的研究。这几次危机中都没有最后贷款人出现,而危机后的萧条持续久远。

  但是,将这种观点简单理解为设立一个最后贷款人也是肤浅的。如果市场知道它会得到最后贷款人的支持,就会在下一轮经济高涨时期,较少甚至不愿承担保障货币与资本市场有效运作的责任,最后贷款人的公共产品性会导致市场延迟采取基本的纠正措施、弱化激励作用、丧失自我依赖性。金德尔伯格认为,应该由一个“中央银行”提供有弹性的货币,但是,责任究竟落在谁的肩上还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如果不使市场迷失方向的话是有好处的,因为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不确定的信息,使市场在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救。适度的不确定性,但不能太多,有利于市场建立自我独立性。

  危机炼金:源自历史尘封的市场寓意

  扫去历史的灰尘,从既往的金融废墟中的确可以参悟出不少有助于解读当前金融风暴的寓意。危机使我们看到,刻板强调资本充足率促使银行业务转向“表外”,尤其热衷于前景广阔的金融创新业务;而为了获取市场,对金融创新的定价又过低。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滥用创新产品,造成交易过度。与此同时,还迫使该行业的进入者从事高风险业务,以应对激烈的竞争。这种过度膨胀的金融化需求与有限的经济基础支撑之间的严重失衡,酿成了近一年来的严峻危机局势。

  根据历史经验,现在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形成一个最后贷款人,提供有弹性的货币,而且这个最后贷款人在信贷规模、参与时机、救助对象等方面应当充满了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市场在获得信心的同时更多地依靠自救,这样有利于摆脱危机,恢复健康的市场状态。

  我们也应该看到,危机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经受过信用危机和企业倒闭的经济体可能会更健康,因为它更有能力避免经济繁荣时期可能犯的错误。此外,恐慌犹如热带气候中的雷雨,会使空气变得清新。“它使商业与金融中的要素变纯洁了,使它们恢复了活力与健康,它将促使交易规范、市场发展和市场的永久繁荣。”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xincaifu@p5w.net。

  

  《2009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

  作者:巴曙松 陈华良 王超等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3月

  内容提要: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大幅波动,对以基金为代表的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形成巨大的冲击。2006-2007年大牛市、2008年大熊市,如此戏剧性的变化除了反映在基金行业资产规模大幅缩水、市场热情迅速降温等之外,还体现在行业结构、投资策略、营销理念、业务发展和监管理念等方面应对周期波动而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其他领域,同样的情景也在不同程度的重现。海外资产管理行业受到的冲击和调整的幅度更大。如何以史为鉴、以邻为鉴,规避市场周期性波动之危,并将其转化为未来发展之机遇,正是国内资产管理行业2009年面对的考验。巴曙松教授等所著的《2009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着力研究在金融危机之下,行业结构差异化发展、投资业绩测算与比较、监管经验和教训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海外资产管理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与特征等方面,试图描述金融危机状况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责任编辑:李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罗素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