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广州治水一天1亿 梦想东方威尼斯

   威尼斯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相连。广州中心城区,竟然有231条主要河涌,总长约913公里。

  自上世纪80年代工业化的兴起,珠江水网成了黑水处处。如今,水乡广州只存在老人们的记忆里。

  今年,广州开始一场浩大的治水工程:2009年至2010年6月底,广州投入486.15亿元进行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1天1亿。2008年,广州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622亿元,广州治水,正如张广宁所说,是“举全市之力”。

  按规划,治水工程包括:建成38座污水处理厂、75座污水泵站、1140公里市政污水管网,综合整治121条河涌、总长388.52公里;完成中心城区228处“水浸街”地段的治理工作……所有工程共774项。

  然而困难显而易见。广州能否按预定目标在明年6月底给市民带来清新的水环境,领导人的决心一时还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

  广东树木公园员工生活区在公园东侧,紧挨着茂林修竹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涌散发着恶臭。生活区对面的河岸上,一台不断轰鸣的挖掘机打破了午后的宁静,十多个施工人员顶着烈日在挖掘机附近忙忙碌碌。

  旁边的工地上,一位泥水匠弯着腰在被乱石污泥环绕的小块斜坡上忙着和水泥,不远处,一小段崭新的河堤已经修好,河堤内侧的路面却还没平整,头天的一场暴雨让一堆堆石块、泥沙之间多了些大大小小的水洼。

  “这个工程好麻烦!要绕来绕去。”泥水匠对具体的要求还有些不解,他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是广州近年规模最大的一次治水行动。

  4个月前,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提出,2009年至2010年6月底,广州将投入486.15亿元进行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确保届时全市水环境出现根本性好转。

  2008年,广州市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共是622亿元。此次486.15亿元的投入,1天1亿,正如张广宁所说,是“举全市之力”。

  然而巨大的投入,能否在明年6月底给市民带来清新的水环境,领导的决心一时还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

  多年治水却无“明显改善”

  “我们笑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社会主义不能走这条路,要没有污染。但最终看来这是客观规律,跑不掉的。”老一代环境工作者,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陈汇祥笑谈中有些无奈。

  而事实上,广州的水污染治理起步并不晚。在广州市环保局原副局长赖光赐的记忆中,他1977年进入环保部门工作,从最开始的三废办,到环保办,再到环保局,“污水治理一直是环保工作的重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影响水环境的主要是工业,所以环保部门的重点是针对工业企业废水的治理,后来从数据中发现,工业污水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生活污水逐渐上升。

  “当时的想法是搞大型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把污水集中处理。”1981年左右,广州第一个污水处理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开始建设,由于征地拆迁、技术因素,以及缺乏经济实力,1989年底才全面建成投产。“一个污水处理厂就建了8年!可想而知当时是多么艰难。”赖光赐很感慨。

  一方面,由于认识、规划、经济实力的局限,采取的污水治理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陈汇祥认为“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发展跟我们的认知相差太远了,跑得太快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广州水污染问题加重。两位老环保人回忆,曾经一度,珠江在枯水期的某几天,河水会发黑、发臭,河涌的水质更是日益恶化。

  199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对广州提出“到2003年初见成效、2005年不黑不臭、2010年江水变清”三个阶段性目标。2003年,广州启动“青山绿水,蓝天碧水”工程,要“努力恢复城乡水生态,彰显岭南特色的水文化”。

  经过几年治理,珠江水质得到改善。为检验治理效果,同时也为增强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在1977年最后一次广州举行市民大规模珠江畅游之后,2006年,广州开始选择在丰水期组织市民横渡珠江。

  “尽管广州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已有10年了,但是坦率地说,市区河涌的水质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2008年11月,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赵军明向媒体坦陈。

  制度改革破解治水难题

  为提高治水效率,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改革开始酝酿。

  2008年1月15日,广州水务改革破茧,在广州治水机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广州市水务局挂牌成立。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次改革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改革目的也非常明确:“希望通过体制的创新破解治水难题。”

  新成立的水务局,书记、局长分别由原水利局书记、局长担任。水务局成立后,原水利局不再保留,由水务局统一行使以前由水利局、市政园林局和建委等多个部门分担的涉水职能。广州治水的格局实现了“由多个部门治水,变成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的形式”,广州市水务局局长张虎总结。

  为解决长期以来治水资金不足的问题,广州进行了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2008年12月,广州市水务投融资集团(简称“水投集团”)挂牌成立,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骆宁安担任董事长,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赵军明担任副董事长、总经理。该集团主要汇集了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市政污水处理总厂以及自来水工程公司3家公司。

  水投集团的作用从名称上来看已经很明显: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开发濒水土地等方式向社会融资,扩大水务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

  水务局局长张虎认为,投融资体制改革是治水成功的最大关键,它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了资金瓶颈;二是将责、权、利统一,以前筹钱、花钱、还钱的主体是分开的,而现在则合为一体,水投集团既要负责筹钱、花钱也要负责还钱,这样一来,资金使用效率就会大大提高,避免浪费;三是克服了机制僵化,如果不是通过水投集团这样的企业主体而是通过一些事业单位来运作的话,人员架构调整、征地补偿标准权限的下放等都很难操作。

  “如果我们按照以往的做法,肯定不行。再搞三五年都不行!……首先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让今年广州市两会上的张广宁在面对代表的质疑时,底气十足。

  1天1个亿的治水方案

  在相关体制和制度改革思路清晰后,2008年11月12日,在广州市全面加快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市长张广宁提出,亚运会前全市水环境将出现明显改善。消息一出,广州媒体风传,一时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12月23日,宏大的治水计划《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正式出炉:2009年至2010年6月底前,建成38座污水处理厂、75座污水泵站、1140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同时在有农村的7个区(县级市)32个镇(街)所属的245个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综合整治121条河涌,总长388.52公里;完成中心城区228处“水浸街”地段的治理工作……所有工程共774项!

  方案发布后,市民在为如此大手笔的治污感到高兴的同时,不免担心:近500亿的资金从哪儿来?短短十几个月的时间,将近每天要花一个亿,怎么花?这么多资金如何监管?今年广州两会期间,这些话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广州市水务局服务监督处处长郑航桅向记者解释,在《方案》出台前,774个项目已经由各个区和水投集团上报到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项目内容里就已包括资金使用计划,486.15亿就是这样得出来的。

  至于这笔巨额资金来源,《方案》中提出,由市负责362.36亿元,由区县一级负责123.79亿元。由市负责的362.36亿元中,水投集团融资216.86亿元,城投集团融资145.5亿元。

  “并不是说资金全部集中在市里,再分配出去,市只是牵头促进。比如,由区县一级负责的123.79亿是由广州10个区2个县级市自己融资、自己审批、自己推进的,只是纳入整个项目书。”水务局局长张虎解释。

  《方案》印发后不久,2月6日,水投集团获得由广州农信社与中国银行牵头组建、包括14家银行参与的广州市涉水项目银团贷款350亿元。巨额治水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大家可能最担心1天1个亿怎么花,张市长说了,如果是1个单位,可能不行,如果是100个单位,1个单位1天也就是100万。”张虎很坦然。

  “治水办已经制定了具体明确的资金划拨程序。财政部门也建立了具体的财政专户。由市、区两级水务部门、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水投集团等多方共同把关的计划资金监管体系也已经建立。”至于治水资金的划拨和监管,张虎认为不必担心。

  跳起来可以摸得着的目标

  “这次治水的目标是跳起来可以摸得着的目标。”张虎沉吟了一阵慎重地说。

  “要建污水处理厂38座,整治的河涌121条,其中中心城区66条,总共388公里,中心城区240公里左右……”说起明年要完成的任务,他一口气如数家珍。

  “我们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多的工程项目,所有的老百姓都看着我们。”张虎直言,“压力很大,工作上不敢怠慢。”

  “跳起来”就意味着要付出比平时多一倍甚至几倍的努力,不敢怠慢的不仅仅是张虎。

  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就《方案》的形成,市长张广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了五六次,包括各区区长参加的大型会议研究了三次。

  “现在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候,我绝不会后退,我只会带着你们往前冲。”在去年12月15日召开的市政府常务工作会议上,张广宁的表态颇有魄力。

  当月,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立,市长张广宁亲自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苏泽群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25个市级政府部门、市水投集团,以及各区、县级市政府。

  随后,各区、县级市和市直有关部门也成立了治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本级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水务局网站上随即公布了各项目负责人的名单和联系方式;从1月开始,每半个月,全市治水工程动态也都在网站上及时公布。

  2月1日,春节过后第一天,市长张广宁新年开工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召开市治水领导小组协调会,这已是他继2007年后第二次将治水作为新年第一大事。

  “现在任务已分到各区,资金也已到位,为广州治水创造了条件,大家不能再拖了,要一天当五天用。”会议中,张广宁的一席话显得非常急切。

  天河区河涌管理所所长钟润文也感慨:“很多事,很少待在办公室”。为做好该区重点河涌车陂涌的综合整治工作,天河区水系办在车陂村委成立了车陂村段河涌整治征地拆迁临时指挥部,工作人员全部下基层。

  “工作组来到社区,我们要积极配合。”天河区车陂街道龙口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展新不时也要走进拆迁户家中劝说、动员。

  征地拆迁不是唯一困难

  “这个时候,要让大家客观、理性地认知,把困难想得充分一点。”在第一次与时代周报记者匆忙的寒暄中,张虎开门见山。

  他表示,虽然大的制度机制、资金问题都破解了,制度和法规框架形成了,各责任单位也都动起来了。“但这并不是说形势一派大好。不要盲目乐观。”

  “目前,制约工程进度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征地拆迁。”张虎说,“要让大家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提出相对合理的诉求。”

  建工程就会涉及拆迁。以河涌综合整治为例,包括截污、清淤、调水补水、堤岸景观四个步骤,而第一步因为要挖开地面铺设截污管道,需要对河涌两岸的建筑进行征地拆迁。这是困扰广州治水工作多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据天河区河涌管理所所长钟润文介绍,曾在2002年就传出开始综合整治前期准备工作的车陂涌,目前征地拆迁工作仍未完成,截污等其他阶段工作也受到影响。如今的车陂涌车陂村段,不时仍能看到濒水而立的房子。

  征地拆迁并不是唯一的困难。

  根据最近反馈的信息,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详细解释,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太大,目前前期工作滞后,现在有些项目还在做设计方案。另外,行政审批仍然存在问题。任何审批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下放了权力,在制度上提供了依据,但既要理顺建设程序,又要保持行政审批的速度,在实际审批过程中还需要磨合。当然廉政建设也有压力。这位负责人表示:“虽然纪委监察局建立了立体的监察体系,但还是不能忽视放松。”另外,如何把“举全市之力”落到实处,真正让市民都支持治水,这位负责人认为还需要下工夫。

  这位负责人重点提到了技术协调存在的难度。他解释,由于项目多,负责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也比较多,包括10个区、2个县级市、1个水务集团,水务集团又分成8个项目经理部,各个区又把工程分给各街道,而且不少项目一部分由区负责,一部分由市负责,一个项目往往会涉及不同的责任单位。比如河涌整治,区负责堤岸整治,水务集团负责截污,同一个项目中就存在工序协调的问题。774个项目,“技术协调量非常大,难度可想而知”。

  说起近500亿的治水资金,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主任陈晓宏倒并不觉得很充裕:“如果把城中村的征地拆迁等问题都考虑进来,资金还是很紧的。”

  “另外时间、技术都存在一些局限。”他解释,河涌的治理,并不是做完截污、清淤、调水补水这几项工作就完了,比如垃圾分散处理带来的面源污染,城中村的环境整治,还有水质的生态修复都要考虑。“要彻底治理好水环境,关键还是综合治理。”

  “老百姓对明年不要期望太高,如果我是区长,我会觉得很委屈,多少年留下的问题,一年半治好,哪有那么容易。另外大家也要重视这个事情,光靠管理部门也不行,如果你不注意节约用水,对环境随便糟蹋,到头来也很难说。”老环保人陈汇祥很理智。

  “你能做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客观地告诉群众。我一再强调,作为政府部门,承诺了就要完成它。”张虎说。

  在水务局近日提供的资料中,对治水目标的描述,已由《方案》中“确保届时全市水环境出现根本性好转”,改为“确保2010年6月30日前实现全市水环境明显改善”。

  

  

  附:记忆中的水乡

  陈汇祥年轻的时候,广州还颇有些水乡的模样。

  这位搞了一辈子环保工作的老环保人,现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就生在广州西关(现广州荔湾区)。他清楚地记得荔湾涌两岸茂密的荔枝树,记得海珠区的康乐、怡乐两个村村如其名,曾经是花果满村、“小花园一样”清新的地方。从他学会游泳,就一直是在珠江边畅游。“当年广州有三大游泳场:海角红楼、西郊泳场和珠江泳场,都在江边。那时候我们是从如意坊坐小艇到泳场,艇上可以吃艇仔粥……”

  在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广州古城湿地研究的梁国昭看来,相比“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相连”的著名水上之都威尼斯,“广州曾经是水城,其历史比威尼斯还要古老”。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是个因水而兴的城市。如今在广州中心城区,还有231条主要河涌,总长约913公里。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宋人对广州山水格局的描绘。研究资料显示,“六脉”是宋人修建的6条人工渠,东西各3条,水从水渠流到东、西两个濠涌后,进入玉带河,流到珠江,最后汇入大海。六脉又延伸出无数小支脉,既防洪排涝,也是交通要道,因而古时的广州水上交通网纵横交错,城内船艇如梭,商业繁忙。

  然而清末以后百年间,随着古城墙拆除、开辟马路,水运逐渐衰落,城内河涌逐渐湮没,广州的“水城”风貌日益模糊。

  说起近几十年广州水环境的变化,陈汇祥很有些痛心。

  他家附近有条龙津涌,早先小孩子可以去玩水,洗洗脚,抓些小鱼虾,后来慢慢变成了排污涌,臭不可闻,现在已经被水泥、石板盖住,变成内街,成了下水道。“广州老城区以前好几条河涌都盖起来了。”

  在西关人家,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口水井,陈汇祥家里也有一口。“最早,水井里打的水是可以吃的。后来不能吃了,还可以用来拖地。再后来,拖地都嫌有味道了。”而珠江,“80年代之后水太脏就不能游了”。

  不过陈汇祥认为,水环境变差,不光是工业污染,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主要原因。

  曾经,广州城里的垃圾有专人来收,什么时候收煤灰,什么时候收菜头都有固定的时间。每家也都有尿桶、粪桶,每天会有人来收粪给农民做肥料,而不是排进河涌。

  “以前广州有好几个粪便码头,每天收取的粪便就集中运到粪便码头,装上大船后,各乡撑艇的农民都等在那里分。一边喊‘货来了,货来了’,一边抢。”忆起往昔的景象,广州市环保局原副局长赖光赐印象颇深。“广州一景啊!”

  不过这番景象到了80年代已不复存在,“后来专门弄了一个粪便处理厂,就在现在的猎德污水处理厂旁边。”赖光赐回忆。

  再后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一阵快过一阵,对水环境的治理远远落后于破坏、污染的速度。作为水乡的广州无可奈何地被塑造大都市的钢筋水泥一层层消解。

  如今,遍布广州市区的几百条河涌仍然提醒着人们广州作为水乡的历史,然而充斥河涌的黑臭污水却让人无法想象她当年的秀美。水乡的风貌,只留存在了老人遥远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林美玉)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广宁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