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张新上海履新 央行着力布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从北京到上海,41岁的张新保持着一贯的低调。

  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金融稳定局局长张新调任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局长。同时,仍继续担任金融稳定局局长一职。

  同日,张新出现在央行上海总部并已展开工作。

  熟悉张新的人士告诉本报,张新平时谨慎低调,从未进行过公开演讲,在央行任职期间从未公开发表一篇文章,因此外界对他的了解很少。

  知情人士告知,此次调动并不是央行内部简单的人事调整,而是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角度考虑进行的。

  张新到任后,与央行上海总部主任、央行副行长苏宁和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搭档,因为苏宁与马德伦均在北京,张新将常住上海主持央行上海总部和上海分行的工作。

  海归标杆人物

  张新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和金融界的海归标杆人物。

  199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金融学博士后,张新进入世界银行金融市场局,担任高级金融学家。在世界银行金融市场局金融危机处理小组工作期间,他负责处理韩国、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巴西、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的资本市场危机和重建的工作,是IMF和世界银行金融市场研究小组资深成员。

  2001年,张新回国,曾先后任职中国证监会和央行金融稳定局。

  此外,张新在金融学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05年,张新因论文《中国经济的增长——GDP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而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大奖——孙冶方奖。

  尽管张新平时谨慎低调,但是金融业界的高层人士都清楚和熟悉他的工作。过去几年,金融稳定局在中国的金融稳定和金融风险化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张新也被认为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操作推手。

  操作推手

  张新到央行工作后,正值中国金融业改革和金融风险化解进入攻坚阶段,金融稳定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今年3月底,四家上市的国有银行相继公布了2008年年报。与欧美主要大型金融机构亏损累累相比,2008年四家国有银行分别实现了13%-39%的净利润增长。这一切,与2003年底启动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密切相关。

  当时,国务院国有银行股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室主任是周小川。金融稳定局则在周小川和刘士余副行长的直接指挥下,具体负责国有银行股改的方案设计、股改过程中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等具体事宜。

  “张新主持金融稳定局期间,进行的国有银行改制与上市等举措,其意义非常深远。前几年那么多人指责说,国有银行巨额注资是人造美女,不会有什么竞争力。现在,市场约束已经让中国的银行业上升到一种新高度,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健康。人造美女正在成为具有自生能力的天然美女。”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如此评价。

  此外,2007年底和2008年10月先后启动的国开行商业化转型和农行股改的方案,操作层面的工作也是金融稳定局在主要推动。作为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广东发展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的财务重组,金融稳定局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报了解,几年来,央行主导、金融稳定局具体操作的国有银行改革共注资1000多亿美元,处置了3万多亿不良资产,财务收益远远超过了成本。

  在2006年年底完成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张新和其当时领导的金融稳定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04年开始,证券公司风险集中爆发。彼时如果按照市场化原则对证券公司特别是一些大型证券公司实施市场退出,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不利于投资者信心恢复和市场稳定。权衡利弊,国务院明确了按照行政指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由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稳步推进证券公司重组工作。

  2005年,刘士余的直接指挥下,由金融稳定局设计方案,央行会同有关部门,以中央汇金公司、建银投资公司为重组平台,采取股东注资、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先后对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华夏证券等8家证券公司实施了重组。截至2006年年底,央行牵头负责的9家证券公司重组工作基本完成,不仅有效化解了证券公司风险,维护了证券市场稳定,而且通过资源整合,明显增强了重组证券公司综合实力。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张新在证监会的工作经历使得他对于并购重组工作有相当的了解,并且他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积累了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丰富经验,因此他得以成功主持银行业改革和证券公司的风险化解和处置的具体操作工作。成为刘士余的得力助手。

  调整深意

  知情人士亦透露,张新到上海工作,是央行从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考虑进行的人事调整。

  今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一位参加过上海市主要领导组织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证会的海外学者告诉本报,从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开始,上海就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十几年来,成果仅仅体现为相继设立了证券、期货、黄金、金融等几个交易所和外汇交易中心,吸引了若干家外资金融机构开设分支机构和设立中国总部,在人才引进、金融创新、产品定价、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进展并不大,而一个城市能否在这些方面具有影响力乃至主导权,则是其是否成为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而这些方面的影响力和主导权主要来自中央银行。

  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离不开央行的支持。2006年3月,央行上海总部成立,由央行副行长项俊波兼任主任,当时的央行行长助理马德伦和上海分行行长胡平西担任副主任,这被认为是央行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此后,央行的一些司局陆续在上海总部设立分局或分部,把部分业务骨干调往上海工作,以提升上海总部影响力。然而常住上海主持央行工作的高级官员中,却缺乏具有国际金融领域职业背景和全面处理金融事务的能力的出色人才,这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全局化的要求颇有距离。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纽约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美联储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业的举足轻重地位以及纽约联储在美联储系统中的强势地位(纽约联储主席是仅次于美联储主席的美联储系统二号人物)息息相关;而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则与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的影响力有密切关系。而央行设立上海总部,有把央行上海总部建成“纽约联储”的考虑。在这个背景下,谁在上海主持央行的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黄珂)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新 | 马德 | 苏宁 | 张新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