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政策解读 > 金融政策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隆中策":让市场说话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隆中策”:让市场说话

  国家战略、国家推动之下,上海操作策略依然是“让市场说话”,在金融环境和市场体系上大做文章

  本报记者 孙小林 王芳艳 上海报道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落子如飞。

  “上海很快就要在5月中旬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就金融中心建设做总动员。”上海市政府相关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获悉,上海市初步确定5月10日召开此次会议,上海市区两级政府负责人、金融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大驻沪金融机构负责人将悉数参加此次会议。

  “以前是‘国家战略,上海推动’,现在是‘国家战略,国家推动’。”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室主任朱纯福认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出现了一次飞跃。

  一名上海市主要决策咨询顾问人士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从现在开始,上海要转变思想,把“要我做”的思想转化为“我要做”的思想。

  虽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属于国家战略、国家推动,但上海的操作策略,依然是“让市场说话”,在金融环境和市场体系上大做文章。

  国家推动取代上海推动

  自从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提到要把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以来,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中似乎步履艰难,诸多设想尚停留在蓝图阶段。

  “上海很多方面可能有点力不从心,因为很多决策主动权是在国家层面的,上海空间比较小。”一名曾经为上海三个中心(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建设做决策的政府智囊如是说。

  特别是近几年,一些金融创新产品上海反而落后于国内其他城市,显见的如——2008年初OTC已经在天津推出,而现在上海申请OTC仍在路上。在现实层面,国内一度出现上海、北京、天津争夺金融中心的局面。

  “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在过去三十年中都是这样,中央政府决定经济布局,地方政府主导区域经济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王小卒教授表示。

  上海方面有声音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难有实质性启动,一个关键原因在于金融政策主动权掌握在国家层面,而缺乏国家层面的实质性机构来推动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而且由于“一行三会”以及多家国有金融机构,对地方实行垂直领导,互相间沟通协商成本很高,往往很难形成统一意见,在上海建设金融中心过程中必然存在沟通难的问题。

  “上海的可操作的范围比较小,比如只能在吸引人才等一些领域打开局面。”上述上海市智囊说。

  为此,上海方面多次呼吁加大上海在金融政策上的权限,而国家也曾将央行第二总部搬到上海,但由于“一行三会”中的“三会”,以及四大国有银行没有跟进,对上海带来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不过,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不迟迟将总部搬到上海来的原因,四大行中的一名人士则提出解释理由:“上海的关键问题是功能和产品偏少,市场活跃度不高,这导致四大国有银行第二总部没有搬过来。”

  这就造成了上海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业务等领域,上海只能大力吸收国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上下功夫,而其它领域则受限较大。

  在上海市政府发展中心调研员姜永坤的眼里,由于改革逐步深入,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必然会涉及到很多和国家需要协调的问题,因此他认为必须改“上海推动”为“国家推动”,才是上海的唯一选择。

  这是上海政学两界众多的呼吁。“新加坡就是这种模式,通过政府主导下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了亚洲金融中心之一。”陆红军认为国家的支持非常有必要。陆的身份是国际金融协会中心主席。

  由中央政府力促核心城市建设金融中心的举措在新兴国家较为普遍,韩国首尔成立了以中央政府主导的首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委员会;印度则是由印度财政部主导的孟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高级专家委员会。

  为此,上海方面再次动用了“汇报提纲”的形式向中央“要政策”。而据上海市政府知情人士表示,国家层面也期望利用这次机会来推动国家的产业升级,为其他地区提供成功模式。

  适逢国际金融危机的当口,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全面支持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并明确了以发改委牵头其他部委参与的协调机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为核心,成员包括“一行三会”以及诸多部委领导。

  而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也表示,在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下,将明确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健全地方层面的领导机制。例如,上海要具体实施各项政策时,除了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外,还将联合一行三会的派出机构一起推进。

  “原来要推一个金融政策或做一个产品,要一个一个去‘公关’,要去每个监管机构申请游说,半年一年就过去了。”上海市政府一名人士4月30日对记者说,“但现在建立协调机制不同,可以通过联席会议快速解决,提高了效率。”

  “这次如果上海能以这两个中心为落脚点和动力,那上海的发展肯定会好于上一个10年。”姜永坤提醒要把握好这次机会。

  国家推动的背后:上海五大差距

   上海独自推动金融建设艰难的背后是上海金融基础的薄弱,这也更加局限了上海自身在金融中心建设中创新的可能性。

  近期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根据伦敦政府3月初公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上海仅排第35位,而香港排名第4位,在影响金融中心发展最重要的多项竞争力因素中,上海排名仍较为落后。

  在伦敦方面评比的体系中,包括金融发展环境、人力资源丰富程度、市场准入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竞争力等诸多评价指标,除基础设施外,上海均排名较低。

  以上海和香港相比为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在4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坦诚,香港和上海的金融中心,“在规模、产品多元化、国际化程度,以及参与者的专业水平,还不在一个层次上”。  

  上海金融系统上报给上海市领导的一份材料中,总结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五点差距,分别为:一是金融市场规模能级不够;二是金融国际化程度偏低;三是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四是金融人才严重不足;五是监管政策上对衍生金融产品和混业经营的限制。

  在金融市场规模上,上海已经建立包括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在内的比较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除了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外,很多金融市场的规模比较小。

  即使以上海发育的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为例,到了股票市值较高的2007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排名也仅列第七位,由于在华外资企业等不能在A股上市,这限制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规模的扩大。

  “外资企业A股上市如果能放开,对股票市场繁荣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在市场资金相对充裕的前提下,可能外资企业债对金融中心的拉动效用更明显。”全国政协常委李庆云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放行外资企业A股上市效果明显。

  而在金融国际化程度上,除了外资金融机构、非本国居民的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还不是很多,外资金融机构业务占比还不是很大之外,更主要的外汇业务,包括外币贷款、结算和信用证业务规模还偏小,与国际金融中心差距很大。

  “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速度取决于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速度,而中国金融行业发展则取决于金融国际化程度,但这个程度涉及到法律等一系列层面,挑战很大。”对此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院高级经济学家Rain Newton-Smith有自身的解读。

  在金融机构竞争力方面,“不强”是上海进行自我解剖的词汇,集中反映在金融人员缺乏国际金融实践,不了解国外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和方法,也不了解国内企业内部运作情况,缺乏风险识别、转移和化解能力。

  而人才的缺乏也是上海所面临的难题,目前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大多都是操作性人员,缺乏市场营销、产品设计、风险定价和国际型经营人才,绝大多数高级管理人才都比较缺乏。

  “这个人才的缺乏还有一个原因是上海没有这个需求,如果上海有了更多的金融产品,就会有更多的人才需求,华尔街的人才就会过来,所以人才的缺乏背后更多是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的不足。”王小卒认为人才会随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得到解决。

  事实上,据知情人透露,上海方面曾在2007年底派了大批政府和金融界人士前往日本考察人才体系,在去之前要求考察团成员“认真学习好,回来为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多做贡献”。

  在法律等诸多体系上,上海与其它几个国际金融中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说,金融业税收太高,但税法是全国统一,上海很难有实际行动,只能动用地方财政对高管等进行变相补贴。

  本报获得消息显示,面对差距,上海方面将先建立并巩固国内金融中心地位,“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就很难谈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我们可以先建国内的金融中心。”上海市政府一位官员透露

  上海对策:让市场说话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棋局已然明晰:40条金融新政已经登场。

  “其中最大的突破是对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推进,这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肖林对本报记者表示,肖参与起草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方案。

  上海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做了排查,从而确定了未来的发力点。

  本报获悉,4月16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面对众多人大代表“听证”时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以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争取金融先行先试和营造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

  一名与会的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屠在会议上表示,金融的宏观调控主导权在北京,这个无法改变,而监管体系以及金融机构体系上“一行三会”主体也在北京,所以上海方面空间不大,所以主要“让市场说话”来建设金融环境和市场体系。

  “我觉得上海应该更为主动,但说实话,上海这样做却又是很务实。”上述这位人士评价说。

  而此前16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上海试图全面开花,在金融的方方面面取得全面进展。

  以金融机构建设为例,上海试图将“一行三会”的第二总部“拉到”上海,到如今,只有人民银行一家搬到上海,而其他国有银行第二总部并没有“尾随”,造成人民银行上海中心“无大业务可管”。

  事实上,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有贴近市场的优势,但远离政策中心则为劣势,因此在日后的“先行先试”,上海选择市场体系建设显然更为务实,更为理性。

  屠的解释得到了人大代表的相应,就在7天后的4月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就对《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进行了二审,明确了上海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营造环境为重点。

  据悉,为了落实这40条,上海方面也为2009年制定了阶段性目标,根据本报获得的上海市发改委一份文件显示,2009年“上海将重点推进债券市场、期货市场、融资租赁市场产品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进行柜台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在人才吸引上,上海方面也将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难题,“围绕聚集金融机构和人才,重点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资金资产管理机构,协调解决金融机构、人才引进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上海市政府将在6年内投资3.2亿元成立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4月19日该学院成立时,上海市市长韩正亲自为其揭牌——很少有学院能获此殊荣。

  “上海除了引进人才,还要自己培养人才。也不排除未来为全球输送人才的可能。”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4月19日对记者难掩雄心。

  重要变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言,一个客观的条件是人民币的国际化。

  然而中国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下进行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这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否会构成硬伤?

  “人民币自由兑换对国际金融中心而言是必要条件,否则一是自身外汇市场无法发展,二是离岸市场也不可能成熟。”李庆云的观点也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看法。

  事实上,尽管上海方面深知人民币自由兑换对于上海的重要性,但上海方面曾试图“回避”人民币自由兑换这个主题,试图在其它方面寻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

  知情人告诉本报记者,上海2008年初曾经准备了方案,以期货作为突破口来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关方案已经制订完毕,然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以及次贷危机的爆发,相关方案搁浅。

  最终,上海方面还是回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这个最大的难题上,目前上海已成为第一批试点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地区,将很快正式开始试点。

  上海市人大一名官员透露说,“在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人民币结算”。

  不过,人民币结算试点只是其中一小步,货币国际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货币在周边地区的现钞流通和使用;二是货币成为周边地区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值、结算和流通货币,即货币的区域化,这是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三是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而上海显然处于第一个阶段,上海离人民币自由兑换还有较大的差距,据本报了解,一个题为《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并于2009年底结题。

  据悉,上海方面为此已经做出了具体的步骤安排,记者拿到的一个央行二部权威人士做的报告显示,上海方面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海要抓紧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抓住时机做大做深各类金融市场,发挥本地注册的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大力提升产品开发和做市能力,打造国内金融产品研发和生产中心;

  第三阶段:上海要推动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建设,尤其是与跨境金融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要争取尽快与国际相关规则和惯例的对接以实现产品工具、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而大幅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

  第四阶段:在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达到相当程度,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增强等各项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将水到渠成。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只能期待一步步逼近。

  人民币贸易结算体系,最终要走一个统一的结算体系。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后,非居民持有人民币,需要回流投资,开辟投资渠道工具,在这两个方面,上海有优势。”上海市政府相关人士分析。

  争取更多的第二总部落户上海

  外界普遍认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障碍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上海和国外金融体制差距较大,现行国内金融体系难以快速和国外无缝对接。

  而另外一点则是国内行政作用对金融中心建设作用太大,但缺乏行政支持,建设金融中心效果会大打折扣。

  来自沪上几大国有银行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家是否重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三会和四大国有银行的第二总部”能否放到上海。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前最主要的还是集中争取国家政策。”李庆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这更凸显了行政支持的重要性。

  目前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在沪机构都属于一级分行,是非法人机构,和国内其他省份分行同属一地位,这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显然不利,而北京则有先天的优势。

  据知情人士透露,上海自身管辖的银行(上海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全国资金量只是和一个四大国有银行上海分行的差不多,这也局限了上海方面建设金融中心的空间。

  因此,上海方面曾试图呼吁将“第二总部”搬到上海,上海方面认为随着金融“混业经营”,当前这种沟通成本将更为庞大,所以上海方面期望第二总部放在上海。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人民银行在这一块一直“有远见”,但让上海失望的是,其它银行并没有跟进,没有丝毫迹象要让第二总部落户上海。

  随着4月29日细则的公布,相关方案中亦没有具体举措。

  “这些不在‘意见’之列,因为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完善上海金融市场功能和工具,并且要国际化的。虽然金融机构的总部在北京,但为了赚钱,他们也一定要贴近市场,不是说行政机构搬过来就行。”上海市政府一位人士4月30日专门对本报如是解释,他表示,靠市场来推动,“更为务实”。

  不过上海方面似乎并没有放弃这一期待。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做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上海方面将更加务实地向国家申请相关支持,“积极推动银监会、证监会以及外汇管理局等监管部门将部分与市场监管有关的监管部门迁至上海,适当加大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对驻上海派出机构的相关授权。”  

(责任编辑:单秀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