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场“黑嘴”高盛,近期再度蠢蠢欲动。高盛在华尔街的异军突起在于反其道而行之,比如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反收购顾问”战略。但是对于油价,高盛总是“顺势”而为,并且时常语出惊人。
早在2005年,高盛首席分析师ArjunN.Murti就抛出过国际原油市场可能进入“超级上涨”阶段,并给出每桶105美元的天价预测,市场为之震惊。
三年后的2008年,油价果然遂愿高盛突破100美元。而高盛当时的预测更加大胆,认为供给增长的不足将推动油价在未来6个月至24个月升至每桶150至200美元。
然而没能如愿。原油价格于去年7月见顶每桶147美元,随后一路狂泻,到2008年12月触及2004年初来最低点每桶32美元。
短线回落将是买进机会 今年以来,油价反弹,如今在每桶60美元徘徊。高盛却开始公开唱空油价,在五月初又发布研究报告,预计美国油价在未来两个月将会落至每桶45美元。因为预计疲软的基本面将拖累石油和金属价格下跌。
由AllisonNathan牵头的高盛分析师在该份报告中写道,虽然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已从近期高点回落,但鉴于基本面的稳定性还不足以支撑价格走高,该行认为短线价格将从当前水平进一步下滑。
不过高盛也不忘平衡预测,“经济领先指标的改善令我们对今年下半年经济恢复成长的信心增强,这将支持油价反弹至每桶65美元。”该行将视短线回落为长线买进的机会,同时也维持了对西得克萨斯(WTI)中质油的价格预期不变。
进一步看,目前也有很多资金跟风高盛。主要全球大宗商品指数——标普高盛商品指数(S&PGSCI)已经飙升至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已累计上涨20%。交易员和银行家表示,对冲基金已经重返大宗商品市场,而且养老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正在询问大宗商品。
而原油在“标普高盛商品指数”中占很重要的权重,高盛商品指数基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高盛管理的,这种指数基金的特点是只有做多才能赚钱。
期待赚钱早还债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高盛的预测几乎众人皆知,而且高盛又在全球投资银行界拥有绝对权威,因此高盛的高调预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高油价的“帮凶”。而作为投行的高盛正积极参与国际原油期货等各类金融衍生品业务,如果其预测继续强化人们对高油价的预期,可令其赚得盆满钵满。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高盛集团已在近期战术性地建立了石油和金属空头头寸,所以建议投资者持7月原油期货空头,但是维持每桶65美元的年底油价目标。
意思很明白,先调整一下好在低点买入更多筹码,其实仍然是为了今后做多。所以有人指称高盛又一次开始预测高油价有谋私利之嫌疑。
高盛当然非常愿意今年继续在原油市场上大赚一笔,因为该集团希望能够尽早偿还美国财政部提供的100亿美元的TARP资金,以能够向银行家支付报酬、在海外投资和雇佣外国员工,而不会遭致用纳税人资金实现上述目的的批评。
先唱空吸筹再唱多获利 在高盛的具体操作中也可见到其先唱空吸筹,再试图推高原油价格的痕迹。在今年年初,高盛就预计
中国石油A、H股均有42%的下跌空间,而且预计中国石油A股的12个月目标价格为5.85元。
而当中国石油公布了2008年的财务报告,公司盈利在2008下降了22%后,高盛随即又发布了唱空中国石油H股的研究报告。
高盛在3月9日,宣称“预计中国石油2009年一季度的盈利锐减,后面情况则更糟,维持卖出评级。”接下来的3月26日,高盛更是用上了“强力卖出”的字眼。
现在时间过去了两个月,由于中国经济受惠于更加强劲的投资,尤其是来自私人部门的投资,中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进一步扩大了国内需求,进而推动GDP增速上升。
高盛集团上调了对中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上调至8.3%。同时,高盛还将中国2010年的GDP增速预估提高到10.9%,而前期的这两项预测值分别为6%和9%。
在此背景下,5月19日高盛集团马上变脸。继续发表其研究报告,称因预期油价将于下半年及明年走高,上调多只石油股评级及目标价。将中国石油H股的评级由“沽售”提高至“中性”,并大幅上调其目标价79.6%,由4.65港元调高至8.35港元。
当然高盛也没忘记对于未来油价的预测。该集团预测,原油价格今年下半年平均每桶为55美元,明年为70美元,并表明上述预测可能上调。虽然亚洲区的能源股最近从低位大幅反弹,但对比起历史正常价格,亚洲区内勘探开发与综合油股现价偏低,并只反映长期油价介乎54美元~77美元的预测,但长期正常化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每桶应为85美元。
现在高盛仍然预计大宗商品投资可在2010年获得高回报,因为届时经济衰退将被新的经济增长所取代。高盛表示,对投资者来说,今年下半年将是进入大宗商品市场的不错时机,不过投资回报仍面临着经济衰退持续的风险。
这些说法令人不得不回想起2005年的高盛为油价呐喊,从而鼓吹出的那个持续3年的石油泡沫,这个泡沫的破灭让投资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近期的油价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在高盛报告发布后就大幅变动,而是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状态。从这点来看,这一次市场可能不会继续选择跟随高盛。因为经历过上次的教训,人们会更加理性,毕竟全球市场可以避免某一方的左右和控制。
(责任编辑: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