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方向性变化 自2008年11月我国货币政策果断转型、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以来,在近200天时间里,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手段,保持资金的总体充裕,这些货币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多种手段保持流动性总体充裕 去年四季度以来,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大局,央行通过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以及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等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200天时间内,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6万亿元,如此规模为以往信贷史所罕见;截至4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95%,为1996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7.48%,恢复到2008年6月前的水平;贷款余额增长29.72%,为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货币政策使用工具上,与过去频繁依赖利率和准备金率工具相比,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更多地采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来调节流动性。春节后,央行及时恢复了3月期央票按周发行的节奏,有效熨平了季节性因素引发的银行体系流动供求波动,促进了货币信贷合理、平稳的增长。
在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体充沛的同时,相关部门坚持信贷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在保证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所需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的同时,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灾后重建、扩大消费、自主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服务。
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裕资金 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以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得到增强,分析人士指出,贷款的快速增长有利于从总量上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指出:“信贷的快速增长迅速保证了一系列政府项目的开工,使得去年10月份以来工业"跳水"的趋势得到遏制。在贷款支持下新开工项目的迅速启动,使第一轮去库存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从今年前4个月的数据看,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90.7%,工业增长速度已经恢复到去年三季度水平。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在一季度出现环比降幅逐步缩窄的趋势。
(责任编辑:黄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