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指扩股改制是“圈套”,德庆农信社否认入股不退
南方农村报5月25日报道:5月14日中午,烈日当头,冯建安和冯东淼结伴来到德庆县高良镇农信社营业厅,他们已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来咨询退股事宜。
“不能退!”营业员的答复与以往相同,只不过理由已从原来的“没有上级文件”变为“要问领导”。
“这是一个圈套。”苦笑着走出营业厅,冯建安感觉日光分外毒辣。
冯指的“圈套”,是2005年德庆农信社鼓励当地农民入股一事。当年,众多农民如冯建安一样或以现金入股,或以贷款入股,成为农信社的股东。其中,“以贷入股”的农民,每一万元每年支付的贷款利息,高出获得的股金分红三四百元。感觉吃亏的农民在三年合同期满后试图退股,却纷纷在农信社吃了闭门羹。
以贷入股年亏数百
2005年,广东省农信社改革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当年五六月间,一股农信社增资扩股的热潮席卷德庆城乡,横幅、海报和信贷员的下乡宣传,交织成一幅热火朝天的场面。
德庆县高良镇大同村委会榃马村的冯建安也被裹挟其中。“贷款优先、利息优惠、股金分红”、“三年合同期满后,股金会像股票一样升值”,高良镇农信社信贷员的宣传,让他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
但当时摆在冯建安面前的难题是:想入股,却没钱。“热心”的农信社信贷员积极想办法,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先给你办理贷款,你再用亲戚的名义入股。”——这就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以贷入股”。
2004年4月21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严正声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员(股东)必须以自有资金入股,不得以金融机构贷款入股。”
然而,冯建安却在高良镇农信社的包办下,轻松地走完了这个程序:首先,申请人的贷款被存入一本存折,然后,农信社将这笔资金转办为股金,存折不经过农民之手。
“当时农信社的人说,不能同一人又贷款又入股,所以用我的名字贷款,用我弟的名字入股。”冯回忆。
2005年6月24日,贷款帐号为5988060701401000638743的户头写上了冯建安的名字,贷款金额为一万元。六天后,帐号为5988060701611000120903的“社员股金证”则写上了其弟冯炳安的名字,入股股金与冯建安的贷款金额一致。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高良镇了解到,当年“以贷入股”的农民绝非冯氏兄弟一家。
榃马村村民冯伟明,2005年6月19日,以自己的名义从高良镇农信社贷款一万元,贷款帐号为5988060701401000629431。第二天,以其妻子徐火梅的名义入股农信社一万元,股金帐号为598806070161100030003。同村的冯东淼自己贷款一万元,以弟弟冯东飞名义入股农信社。
“很多都是这样的。”冯伟明告诉记者,当年收入不高的农民一般都听信农信社的宣传,贷款入股。
办理完贷款入股的手续之后,冯伟明和冯建安一起,憧憬着日后“分红、上市”的发财梦。
然而,不到一年,他们发现这个美妙的预期出现了裂痕,入股可分红利,但贷款需要支付利息,而且后者要远远高于前者,村民大呼上当!
2006年6月30日,冯炳安的社员股金证上存入分红股金225元。然而,冯建安在2006年11月20日收到的“利息催收通知书”上注明,他需要支付年度贷款利息575.52元,高出分红350元!
红利在增长。2007年6月,一万元的股金可以获得红利280元。但是,贷款利息增长速度更快。2007年年底,冯建安需要支付本年度的贷款利息676元,高出红利396元!
冯建安与冯伟明自我安慰,“这不过是暂时的,等到三年之后,股金升值了,亏的都可以赚回来。”
农信社否认不退股金
2008年6月,三年合同期满,村民手里金黄色表皮的“社员股金证”安静地躺着,没有任何魔法将它唤醒。大同村村民沉不住气了,每年亏三四百元,又不见升值,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干脆退股!
“没有上面通知,不能退。”在大榕树旁的高良镇农信社里,村民得到的是这样的答复。消息一下子在德庆炸开了锅,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现金入股,还是贷款入股的,都被告知不能退股。
“合同上不是写了三年到期,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吗?”“骗我们贷款入股,一年倒贴三四百元,这不是圈套是什么?”尽管村民议论纷纷,但一年下来却几乎没有人能成功退股。
2009年5月14日,记者随榃马村村民冯建安和冯东淼一起,来到高良镇农信社咨询。下午两点,冯东淼在柜台询问一男性工作人员,三年前的入股股金是否可以退还,该男子表示“不行,要去问领导”;十分钟之后,冯建安在柜台询问另外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得到同样的答复。
然而,当记者就此问题咨询高良镇农信社主任何伟强时,得到的却是另外一种答复。“哪个说不退股的?只要来,我们就给退!”何伟强还表示,“贷款入股,绝无此事。”
德庆县农信社主任闲光伟的答复与何伟强一致。“很多人还来咨询收购股金,怎么可能发生不让退股的事情呢?”闲光伟说,“以贷入股”的事情更是无中生有,“贷款是贷款,入股是入股,不是一回事。”
闲光伟承认,2005年发动群众入股的目的是扩充资本金,而募股总金额是金融机密,不能透露。同时,他否认信用社当年做过“股金会像股票一样升值”和“鼓励农民以贷款方式入股”的宣传。
“不是听了宣传,受了鼓励,我们怎么可能贷款去入股?”大同村村民得知农信社的解释后,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情绪更加激愤。
再贷还息恶性循环
2008年7月28日,心灰意冷的冯建安凑足一万元现金,将三年前的贷款还清,“就当上了一次当,不还的话可能年年亏。”冯建安摇头。记者在大同村了解到,更多的村民无法凑足现金,他们希望农信社能够先将股金退还,然后偿还贷款,“每年的亏损,就当打了水漂。”
但榃马村村民冯伟安似乎是个例外。他当年入股2000元,在入股之前从高良镇农信社贷款十多万元,被告知无法退股之后,他发怒道:不退股,我就不还利息!2008年7月,高良镇农信社退还其股金。
冯东淼的遭遇更加奇特,生性较为懒散的他,以为从农信社贷款的利息和入股农信社的分红可以相互抵消,根本没有归还贷款利息的意识。等到2008年6月被告知有1700多元的利息要还,冯东淼大怒,称自己没有钱。农信社于是又给他再贷了2000元,用以归还利息,冯东淼将存折直接扔在农信社。
冯东淼的遭遇让当地农民更加担忧,贷款无力还息——再贷还息——债务扩大,担心陷入恶性循环的农民更加强烈地要求退股。一些农民盘算着等到今年6月分红过后,再去退股。
德庆农信社合同期满的股金究竟是否能退?贷款入股的事实究竟是否存在?南方农村报将继续关注。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