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段寅燕 5月22日,唯一在香港地区注册的国家级保险公司中保国际(00966,HK)宣布,将全面收购民安控股(01389,HK),并可能随后将其私有化。
据悉,中保国际将发行近20%新股支付收购价。
民安控股每股收购价为1.31元,溢价45.56%,总价值约为38亿港元。同时,按收购协议,每10股民安股份可换1股中保国际新股。
5月才获批更名的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保控股”),被改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如今,正式拉开了太平保险集团整合大幕。
四季度完成私有化 自4月30日停牌以来,5月25日中保国际终于恢复交易,当日上涨8.46%,民安控股更是飙涨45.55%。
中保国际和民安控股是中国保险集团控股子公司,亦是其控股的仅有两家上市公司。
其实,中保控股与香港中保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此次收购完成后,中保国际将以51.34%成为民安控股股东。
根据中保国际停牌前最后交易日13港元,以每10股民安控股换1股新中保国际计算,每股民安控股隐含1.30的港元,而实际其停牌前最后交易日为0.9港元,隐含溢价44.4%。
“这对民安来说是不错的价钱。”美林(亚太)有限公司一位分析人士认为,“1.31港元的隐含价值相当于2008年底民安控股经审核每股净资产的1.1倍。”
美林(亚太)为此次收购及私有化行动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中保国际一位高层在香港通过电话告诉记者,没有选择低价现金收购而是以发新股置换的方式,是充分考虑了买卖双方的市场价格水平、业务潜力及民安控股经审核的每股净资产,“给了原股东合理的价格”。
其实,市场对民安控股并不看好,作为财险公司,民安控股仍在投入期,去年亏损3.75亿港元。但是京华山一国际(香港)分析员夏平坦言:“虽然民安估值偏低,可能有低估,但价钱还是令人满意的。”
控股之后,中保国际会继续全面收购民安控股剩余48.66%股份,其中长江集团持有20.96%,公众持有27.66%。中保国际表示,预期将在今年7月提出全面收购建议,到时亦将以10股换1股。
“所以中保国际将以发行近20%新股为代价,最终全面收购民安控股”,上述中保国际高层说,总价值38亿港元,去年底民安控股经审核综合净资产约33.597亿港元。
中保国际预期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收购并将民安控股摘牌,夏平表示:“问题不太大,但亦需要过程,民安尚未盈利仍需投入,置换成中保国际股权更有价值,而收购价钱亦不错。”
大整合 在双方满意,市场追捧的收购和私有化之后,业内更关注的是中保国际的真正意图。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前奏,真正的是中保国际乃至中国保险集团整合财险业务,全面发力内地财险市场的信号。
中保国际持有太平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保险”)40%的股份,通过后者在内地开展综合性的产险业务。因此对于整个中保集团,有民安中国和太平保险两家公司共同经营内地产险业务,“造成了定位不清,资源浪费”,一位中保集团人士坦言。
一位太平保险人士也表示:“两家都是传统产险公司,业务模式都相同,在人才、业务、资源上都有争夺和竞争,经营费用上也重叠。”
此次中保国际和民安控股的整合,实际上是民安中国与太平保险,乃至太平系的整合,为了实现最大化的协同效应,民安中国和太平保险都在进行配套的营销体制改革。
“民安之前和太平在代理人、营销员等渠道竞争业务,现在除电销外的渠道业务都给太平,大量后台业务也可以给太平保险,太平保险和太平人寿的后台也已经在上海慢慢集中;而大的业务太平保险可以通过内部再保模式与民安分保。”上述中保国际高层解释了民安与太平系的整合模式:前台分工,后台集中,二季度双方已经开始前后台的集中。
太平保险也做了改变。
4月1日起,太平保险改变经营模式,按渠道化管理,类似于前阶段国内银行业的事业部制改革。
“从指标上看,实行两个月来业绩贡献要好得多,公司预计在此营销模式下三年盈利。”中保内部人士称。
目前民安中国已经启用新的组织架构,在国内的布点也将渐渐与太平保险合并或撤销。
“规模太小,和为了更深度的业务交叉,避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查的麻烦,中保选择撤销民安控股的上市地位。”夏平分析认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