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晏耀斌 北京报道
在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社会保障制度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期待。
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动向。”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5月27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旨在通过完善社保制度,以加大消费来改变经济趋势。”
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速全民社保进程,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东华却分析认为:“很明显,社保资金缺口太大了。”据相关数据估算,社保资金缺口将超过全年的国家财政收入。
上述人士认为,完善社保制度“差大钱”,会让社保促进消费,进而刺激经济的进程大大受阻。
新政取道社保
经济刺激政策开始调整,扩大内需成了决策部门振兴经济的共识。
袁钢明认为,中央之所以将社保制度纳入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这表明中央刺激经济政策方向开始调整。
“这是拉动经济的新举措。”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接受采访时也表示。
经济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5月25日公开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尚未见底,外需急剧减少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
5月22日、27日,工信部和央行分别在相关报告中公开指出,各地区要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
“经济情况表明,之前的经济刺激措施效果不明显。如果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经济可能还会下滑。”袁钢明表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则认为,在中国经济仍处低迷期、生产效率并未有效提升之时,目前价格上升和需求下降已经同时出现,滞胀风险并非遥不可及。
一方面消费不足,另一方面却是日益庞大的居民储蓄。袁钢明则称,完善社保体制是逼出来的改革,却是惟一的办法。
针对内需不足,袁钢明认为“完善社保制度体系比投资更有效、更及时”。正是由于社保制度的不完善促成了低消费、高储蓄的现状。据统计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六五”期间的66.3%持续下降至2007年的48.8%,而同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比从28.2%上升到40.2%。
资金缺口巨大
扩大内需的方法找到了,但社保资金巨大缺口问题却接踵而来。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徐东华表示。至于具体数字,他则闭口不言。
“过去主要是企业养老,低工资高就业是资金缺口的主要原因。”徐东华认为。据悉,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型下,各地社保部门均调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当期支付,个人账户有名无实,长年“空转”。挪用个人账户造成的新债,加之远未偿还的“隐性负债”旧债,一起将偿付责任推向了未来。
袁钢明认为:“资金缺口是投资和社保之间争钱的矛盾体现。”他表示,国家大型财政投资挤压了社保资金的投入,如今,中央缺钱,地方政府缺钱,企业更缺钱,这都增加了完善社保体制的难度。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5897.15亿元,比去年同月减少927.73亿元,下降13.6%,降幅较3月份进一步扩大。而全国财政支出1-4月份累计17888.97亿元,同比增加4303.79亿元,增长31.7%。
根据2006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部署,中央就提出要在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社保资金的缺口到底有多大呢?
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保障资金的需求至少在10万亿。而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万亿,政府财政总收入约占其中的20%,为61316.9亿。而截至2008年底审计署审计表明,全国各类社保基金积累额近2.5万亿元。由此可见,目前社保资金的缺口远远超过相当于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