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十九年,亲历上证综指——听名家讲述上证综指的故事”系列之七
—企业形象—
最初我的笔墨触摸股票是在1990年。在读博之余,我和闫峰一起编写了一本小册子《个人投资指南》,开始了我的笔和股票的接触。
而用笔触摸上证指数,则是在1992年的事了。
1992年第一次用笔触摸上证指数
1992年5月21日,上海证交所放开股价控制,上证指数飙升。眨眼间,上证指数就由616点,飞升至1428点。而随即,就进入了漫漫的长跌。10月6日,上证指数跌到了679点。人们后来才知道,这是上证指数第一次由起点回到原点的历程。
这一年的10月8日,《中国证券报》出版了试刊第一期。在这一期上,我撰文写道《中国股市处在十字路口》。在上海股市,上市股票市值已跌至过半,而仍无"柳暗花明"之迹象时,我认为中国股市的前景如何取决于三大因素。
其一是,证券主管机构管理股市的实际能力。这是针对当时各地争办交易所这种乱象的所发表的议论。
其二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保护股东权益。这是针对一些上市公司既经营不善,忽视股东权益,又不规范管理,因而增加了股市的不稳定性而论的。
其三,是讲的股市交易技术手段的发展对股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以此文为开端吧,我的笔墨开始了和上证指数的亲密接触。
1994上证指数的又一个轮回
1993年初,上证指数又鬼使神差般的在数周内上冲到1558点。人们没有料到,这次又只是上证指数一个轮回的开始。这次回归的路更漫长,时间超过了一年。直到1994年7月的325点才算结束。
在人们还在热衷于短炒,挣快钱时,我的笔锋转向了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此前,只有很少几个人写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因为当时很少有人去看,也就没有几个人写。也是因为当时懂财务的人,也很少人懂股市,也就不知道写。
1994年的财报公布季,我写的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可谓"连篇累牍"。一是因为这时我已经隐隐约约的感到,只有通过了解上市的财务状况,才能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而乱炒是没有前景的。
另一个原因是,这时我已经成了一个完全自谋生路的"自由职业者",上证指数就是我的饭碗。这只随时可能打破的饭碗,令我不得不加倍小心。
我当时认为,从会计处理准则上看,红利和红股有明显的性质差别。红利,是公司资产的支出和股东的红利收入相对应,是收益行为;而红股,公司的资产并没有流出,只是由利润转计为投资,是投资行为。因此,对红股纳税,实际成了对投资纳税,是不合理的。如果不说对红股纳税,是一只羊要剥下两张皮来。也可以说是,羊还养着,却要先剥下牧羊人的皮来。
可惜的是,虽然我的观点有不少人赞同,但现实却没有改变。
2000年上证指数的预测
20世纪,上阵指数收在了1366.58。这也是21世纪的起点。
世纪之初,是预测的时代。记得有一天,一位编辑问我:某学者预测,在21世纪的头10年,上证指数会上升到4000点,可能吗?
我是一个有点悲观的人,我只能表示我的怀疑。
快到10年了,大概可以盘点一下了。前五年,我的怀疑是有效的,上证指数有一个长达近四年的下降周期。但股市的不可预测性,很快就显现出来了。两年的狂涨,涨得令人瞠目结舌。上证指数不仅涨破了4000点,而且,冲上了6000点。但接下来的却又是一个快速的轮回。
"几家欢乐几家愁?"谁是谁非呢?突然,我有所领悟。虽然,以现时计,上证指数的涨幅较世纪之初只有一倍左右,但每个参与者的收益却大大的不同。或盈利以数倍计,或亏输一空。差别在于所投资的股票不同,在于投资策略不同。也许,从投资股票看,只有中短期的股指走势预测对股票的买卖有影响,而超长期的股指预测则没有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是你买的公司。或者,你换个投资标的,直接投资于指数,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
在这个时期,我的笔墨渐渐的淡了,最后,淡出了和上证指数的接触。
2008年,阴差阳错的回归
2008年。几年来我已经变成一个有点小小狂热的业余马拉松跑者了。跑了20多个马拉松,跑出了一大圈跑友,还跑出了一个"北京老庄"的马拉松博客。
马拉松和互联网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把那远在天边的陌生人拽来和你做朋友,它还能跨越大洋,找出你的知音。它也生生的把我再在拽到上证指数旁,这次触摸上证指数的不再是笔墨,而是键盘了。
十几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上证指数还是那个上证指数,而公司却不再仅是那时的"延中实业","真空电子"了。上证指数,由一个代表洗澡盆里搞实验的指数,发展成一个反映中国经济走向的指数。
物是人非。上证指数还是那个上证指数,而触摸上证指数的人却不再仅仅是那些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也很有些被拍在沙滩上的感觉了。
我还是要感谢上证指数,它是我的衣食父母,没有它,我的生活轨迹会完全另样。
有情趣的读者们,在读完此文后,搜索一下"北京老庄"吧,那里还有另外的有趣生活。
作者简介:庄志毅,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自由撰稿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