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韩相继达成33%的降价幅度之后,今年中国铁矿石谈判的走向更加引人关注。
6月4日,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称,必和必拓正与中国一家大型钢厂就采用基于指数的铁矿石定价体系进行商谈。且目前已有数家中国民营钢铁厂在指数定价的基础上,与必和必拓签署了供应协议。
在本年度铁矿石谈判开启之初,高瑞思更是强调,“形成新的价格机制比谈判价格更重要。”
而中国,则是必和必拓推进定价体制变革最重要的突破点。
“中国钢铁价格每天起伏波动,不像日本,钢铁价格一年都不变。今后中国会有更多的客户希望大宗原材料的价格与钢材价格挂钩。”高瑞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高瑞思还称,现在必和必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矿石以市场价格出售。“我们根据指数价格出售的比例还会增长,上个季度是21%,接下来还会进一步增加。”
不过,对于必和必拓抛出的指数定价体制,中国钢铁协会则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
中国钢铁产业网经济分析师贾俊明认为,中方之所以更喜欢基准定价体系,主要是因为指数定价是谈判对手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提出的,采用指数定价可能对国内钢铁企业不利。
“首先,国内铁矿石供应缺口非常大,2007年铁矿石进口量高达38300万吨,客观上中国需要寻找长期稳定的铁矿石供应渠道,长协合同供应才是第一选择。其次,全球三大矿业巨头产量占全球总量70%,铁矿石供应方垄断程度很高,指数定价容易被供应方操纵,明显不利于以中国为代表的铁矿石需求方。第三,中国钢铁企业并不熟悉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抛出的指数定价体系,相比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国内钢铁生产商力量较散,只有少数大型钢铁企业拥有参与的实力,指数定价对中国钢铁企业而言,操作难度很大。”贾俊明指出。
对此,贾良群认为,“从主流来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型钢铁企业还是会选择以长期协议为主,因为他们更看重价格的稳定,但一些小企业则希望价格能更灵活。”
至于指数的制定是否公平,贾良群认为,这主要看是否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制定和发布。“如果是矿石提供方来制定指数,对于钢铁企业来说肯定会有很大的隐患。而如果由双方认可的机构来完成,这个风险就小得多。”
“总的来说,对矿山以及炼钢企业来说,都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所有的规则都是在公平和利益之前游走。”贾良群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