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北京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成立以后,分别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人大版权交易中心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的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也于近日投入运行,至此,北京一个地区已经出现三家版权交易中心。
常态化版权交易平台相继面世
早在2005年7月,中国首家版权交易中心就已落户长沙;在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也较早开辟了版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作品版权登记、版权保护、产业信息等多项相关服务。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法律部主任汤兆志表示,2008年6月出台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要完善制度,促进版权市场化。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负责人多次强调,要大力开展版权贸易,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走出去,建设常态化版权贸易平台。在此背景下,多家版权交易平台应运而生。“版权的利用、授权、交易在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很完备的经纪人制度实现,且多是集中在某一作品种类的交易或代理,并没有类似的门类齐全的常态化版权交易平台出现。”他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这三家版权交易中心都有着雄厚的版权产业资源,其平台设计、交易方式、交易内容等则有所差别。由北京市朝阳区主导成立的国家版权交易中心依托于798、潘家园等文化基地,并与三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北京市海淀区主导成立的人大版权交易中心的发展则依托园内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资源,成为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东城区的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引进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入住,开通全国惟一的国家级版权登记大厅,落成后相继出台相关交易制度文件并开通大型贸易平台,目前已有8家经纪会员入驻,30多个挂牌项目启动,预计一个月内,挂牌项目将成功交易。
“第四方”版权交易制度应运而生
作为国内首创以交易所模式建设的版权贸易中心又是如何运作的呢?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初进交易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头顶上方的电子交易大屏幕。屏幕上,可以看到挂牌交易版权产品的具体信息,如“电影《快乐奔跑》—图书改编权—价格—到期时间”等。一些性质类似的版权产品则被“打包”挂牌,如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十几部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权也被捆绑挂牌寻求交易。
该中心市场部有关人士表示,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系统分为大宗交易系统、集中交易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模块。针对大宗版权转让/许可以及大宗版权采购,实行经纪机构代理交易制度;针对海量小标的版权交易开立集中转让/许可、集中采购系统;同时搭建了集自助、信托、代理、挂牌、竞价等多种交易方式于一体的版权交易电子商务平台。该中心参与的由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北京银行以及中信信托联合设立的北京版权产业融资平台也于5月8日在京启动。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总经理殷秩松介绍,中心核心业务实行的是经纪机构代理交易制度,坚持“第四方”定位发展,即中心不介入版权交易,仅为版权交易各方提供一个诚信、安全的版权交易综合服务常态化场所,吸引版权交易第三方———一些文化产业经纪公司和相关机构入驻成为经纪会员,向其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和年费,并根据最终版权交易量收取一定的佣金。
多元发展还是重复建设
在受访过程中,业内人士也对近期相继成立的多个版权交易中心的发展前景表示了担忧。他们认为,重复建设和政策变更风险为这些版权交易中心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在相近时间和地域内成立的三家版权交易中心在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定位,并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良性竞争,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2004年北京的产权交易中心合并一事就是前车之鉴。北京产权交易中心、中关村产权交易中心曾经是剑拔弩张的竞争对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打竞争战。而后不久,随着全国区域性产权市场的逐渐规模化,两大竞争对手终于在政府的引导下合并为一家,即现今的北京市产权交易中心。
汤兆志说,版权交易中心的建设是一种市场行为,同时政府也应该有相关引导。北京某家版权交易平台负责人表示,目前各个版权交易中心的成立都是各地区响应国家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产物,如果一段时间之内没有做大做强,很有可能也因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改变而陷入困境甚至面临摘牌风险。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