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开放论坛,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背景,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新形势下,探寻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研讨中国参与构筑世界经济新格局的机遇与挑战。搜狐财经作为本次论坛的战略合作伙伴,对本次进行现场报道:
张燕生(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尊敬的张玉台主任,尊敬的毛市长,曹理事长,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第一个问题,向讲一下基本情况,大家知道,从开放区域的发展来讲,我们最早是由五个经济特区,88年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立我们建设了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0年我们建设了上海浦东,同时90年六月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以后,全国一共设立了15个保税区,现在转型为61个出口加工区。并且从05年开始,我们还进行了天津开发区区域的发展和试点。三十年,从开发区的角度来,也就是五个经济特区都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这个地方就给了出五个经济特区的数据,我们会发现五个特区增长的业绩最显著是深圳。(播放PPT)从基本的数据来看就可以看到取得明显的增长业绩,我们会发现,从最初的特区一直到后来形成的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我们会发现出现了很多明星城市。在这个地方我们会发现这些明星城市,从深圳的角度来讲,也就出现了一批国内不太多见创新型城市,涌现了一批像华为、中信通讯等这些创新型企业。前段时间在深圳做了一次演讲,我惊奇的发现,一所理工大学有三千多毕业生,在那里建了一大批科技型小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会发现从三十年的开放,尤其是从经济特区一直到现在各种形式高新区和综合保税区在技术的创新在经济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来讲,从开放的区域中,其中一个亮点也是说综合保税区及。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这些目前成为国内无论是市场化还是开放程度都是走在前面的。在明星城市——宁波,应该在开放区域方面在国内也是走在前面的。包括宁波的梅山保税港区以及所形成的整个出口加工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形成的支撑宁波发展的各个特殊的区域。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发展。这是08年贸易顺差的结构,08年对外贸易总顺差2970亿美金;加工贸易顺差2968亿美金。对我们来讲,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从对外贸易差额来看,加工贸易的顺差等于或者大于总顺差。而对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我个人来讲,是中国低成本劳动力和国际资本有效结合的一种方式。因此,这种加工贸易发展以及贸易顺差的产生和来源,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我们的开发区实现。并且我们会发现,从08年我们的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来看,三架马车中,国企、外企、民企。民企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内生性的增长因素,在过去这么多年是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而且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我们会发现,表现最卓越的,努力程度最高是民营企业。也就是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民营企业在经历危机的考验方面,应该讲是表现得最为显著。而且我们会发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引资大国,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们会发现实际上从中国来讲,一个方面引资在全球是发展中国家连续十多年的第一大国,美国金融危机这种打击,我们招商引资工作对我们经济发展仍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这一条曲线我们会发现,也就是说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有两方面,通过这个曲线我们会发现,对欧美的出口实际上,我们的调整是早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目前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实际上是两方面,07年年底到08年中期我们的调整主要是国内政策调整;从08年9月份开始,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方面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工作对三十年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调整时期。
那么调整期也就是我要讲第三个问题,就是下一步我们调整的方向。目前调整有三个长期性的因素,影响到对外开放,也包括开放区域下一步的发展。这三个因素第一是我个人预计2010年到2025年,中国低成本的优势将发生很大变化。我估计2025年未来15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现在还有1.2亿剩余劳动力,可能需要15年才能把他们转移出来。15年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者是便宜的劳动力、低成本的劳动力基本上转移完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加工贸易和以加工贸易为基础的招商引资体系会不会出现重大的结构性调整。我们知道,印尼现在人均GDP大致上是我们三分之一,印度青年劳动力是我们的一倍。如果印度在未来15年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他们的招商引资的环境和贸易投资便利条件,那么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会不会转移到那边去?会不会转移到周边其他地区去?如果转移了,那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就是说加工贸易的顺差基结束的话。我们贸易还会不会有这么大顺差?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来讲,未来15年是加工贸易和以加工贸易为基础的招商引资体系的过渡和调整时期,只有15年。那么15年以后,没有低成本的劳动力了,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和投资。
第二个长期性因素,未来15年,2010年到2025年,过去三十年依靠进口设备、依靠招商引资、依靠购买外国技术特许权的方式,模仿和干中学的模式,将转向为自主创新驱动的模式过渡。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企业基本上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的环境基本上不支撑自主创新。那么未来15年作为过渡期,能不能完成这项重大调整,对我们未来得发展来讲我认为是一个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个因素,也就是毛市长讲的60+40,也就是前30年一切为了出口,一切为了招商引资的外向型模式,将向经济国际化过渡。在未来15年能不能完成人才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产业的国际化、产品的国际化。能不能完成这个过渡,我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认为,下一步我们的开放区域转型发展,一是从外向型的模式,通过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这么一个过渡,向经济国际化战略调整。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方向。包括人才全球化或者是人才的国际化,也包括刚才讲的产品链或者是产业增值链,它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整个链条的国际化,最重要因素取决于人才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提升。而大家知道,人力资本尤其是全球性的高端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的城市。像宁波、深圳、天津等许多大城市,我们城市功能下一步的国际化和下一步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发展。我记得当年我来宁波调研和讨论的时候,当时宁波只有37个博士,没有一个院士。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应该说宁波在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下一步我们要吸收全球顶尖人才,就像朋友们讲的,能不能把宁波打造成浙江的华尔街,长三角的华尔街,中国的华尔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功能下一步的变化。无论是信息、宜居、绿色,还是人才等各个方面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个,就是要更新发展的思维。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道提了三个创新型思维:其中有一个创新思维也就是人才有一个特性,就是人才是喜欢扎堆的,也就是集聚。有人才的地方越有人才,没有人才的地方人才越不会去。因此怎么能够打造一个人才高地。第二就是地方不在大,集聚就行。到目前为止,全球的趋势仍然是集中,因此城市功能怎么样把核心区打造成城市中最耀眼的亮点我认为这是下一步的重点。也包括我最近在日本进行的调研,到今天还会发现,日本三大城市带,也就是东京、京都和大阪。因此怎么样进一步增加集聚效果。
第三,运输和通讯科技革命会增加本地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怎么样打造处理好本地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我觉得对一个城市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创新,自主创新。我们的研究表明,目前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很弱,目前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存在着很多的瓶颈,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中发现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创新投入。全国研发创新产出,也就是发明专利有将近四分之一是集中在一家企业,也就是华为。这样一来,怎么样能够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怎么能够创造自主创新的环境?怎么样能够从的角度来讲,共同的打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很好地解决。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为生产中间增值的生产服务型,提升高生活品质的消费型服务业,和政府最应该做的公共社会服务业,比如说教育、卫生这种知识型服务业,这些是我们下一步开放区域整合提升的基础。目前我们会发现,在宁波、上海、南京、深圳、广州,在越来越都会,也就是省会城市我们会发现,谈得最多是总部经济以及总部经济相关的功能性分支,比如说研发中心、培训中心、采购中心、物流和配送中心等等。那么这些中心都对我们下一步城市功能,对下一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谢谢大家!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