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风电市场飞速发展,但一些外资风电整机公司的负责人却因难以在特许招标中拿到订单而感到郁闷不已。
2008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增加了89%(6246兆瓦),是除美国市场之外的全球第二大装机容量增速最快的地区。
外资风电企业为何在华遭遇增幅放缓的窘迫局面呢?
外资企业生产的风机售价过高,是他们难以与中资公司较量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告诉CBN记者,同一型号的风机中国货比外国产品便宜了10%以上。
风电场建设中有69%的成本用在了风机采购上。如果风机的基本条件如维护、性能等都大体相似,风电场的承建业主们显然更愿意购买更低廉的设备。
而且,多年来为了抢夺中国并不多的风电场资源,一些业主低价竞标,在拿到承建许可后,购买昂贵的风电设备就意味着投资回报周期将会更慢,显然很不合算。
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去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扩产速度迅猛、竞争者增多,价格偏低的内资产品还在下浮售价,这对外资公司而言更不是一个好消息。
联合证券的统计称,2009年9家风电设备上市公司的产能就有8780台,相比2008年增加了近69%。
为了获得更高市场份额,内资企业在不断调低售价。对比2007年到2009年的五个风电场建设项目,金风科技在GW77-1500(1.5兆瓦)这一个型号的风机价就从970.33万元/台降低到了809.85万元/台,跌价16%。但同期零部件如叶片和电机的采购价只下调了6%左右。
重压之下,外企必须调整策略,适应“低价为王”的中国市场。
目前,国内主流的风机规格在1兆瓦以上。政府也出台了多项财税政策,鼓励企业生产1.5兆瓦或更高的风电整机及零部件。
在这一趋势下,国内企业的应变能力极强。2008年能够量产1兆瓦到1.5兆瓦风机的国内主流制造商就有十多家,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还是零。很多公司以最快的速度拿到了海外企业的专利授权和合作协议,并马上投入到生产中。
外资公司的动作显然比较缓慢。
光大证券研究员王海生告诉CBN记者,知名风机企业西班牙歌美飒公司的主流产品就定位在850千瓦的小型风机上,若想在中国拿到更多的订单,需尽快转型并量产1兆瓦以上的产品。
他还提到,全球最大风电设备制造商维斯塔斯的管理层在决策是否大规模地投建1兆瓦以上的产品时犹豫不决,他们担心中国可能会在这个型号上产能过剩。
维斯塔斯在今年4月量产下线的是V50-750的小型风机,因为他们判断中国多数地区属于中低风速带,小型风机更适合,风机并不是越大就越好。
“维斯塔斯有2兆瓦风机技术和生产经验,问题是外企高层是否敢作决策,能否尽快作决策。”
王海生表示,未来外企可以选择其他途径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中就不乏采取与那些具有强劲市场开拓能力的中国公司合资或者互相参股。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