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昨天下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出席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的上合峰会和首届金砖四国峰会。
早在2001年11月20日,美国高盛公司就在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的文章中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
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到2050年,世界经济的主导者将不仅有美国、欧洲和日本,还将有来自发展中世界的四个国家,它们分别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
但在高盛亚洲区首席经济师、常务董事迈克尔·布凯南(MichaelBuchanan)看来,经过8年风云变幻,“金砖四国”早已不再并驾齐驱。
2009年,高盛预测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3%和10.9%,而明年全球经济料仅成长3.3%。2011至2050年间,印度经济的平均增速预计为6.3%,中国为5.2%,巴西为4.3%,但俄罗斯只有2.8%。
东方早报:首届金砖四国峰会马上要在俄罗斯召开,随着会议的临近,对BRICs这一概念的质疑也越来越多。“金砖”是否在分化?它还能否被看做是新兴经济体的代名词?
布凯南:“BRICs”这个词最早是由高盛在2001年提出的。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四个“金砖”经济体之间存在着许多机遇。当然,四国目前的经济情况相比“BRICs”这个名词被提出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正在“热增长”,巴西的金融表现非常出彩,而俄罗斯则遭遇了经济的骤降,特别是出口受到了重创。
其中,中国的表现非常好,因为它拥有高储备、良好的资本控制、资金充裕的大银行系统。2001年提出BRICs这个概念时,我们所预计的四国的经济发展远景是正确的。而现在,四国之间所存在的“鸿沟”确实比2001年时扩大了。
东方早报:现在我们是否能称BRICs是一种机制,或还是一个经济术语?有观点认为“金砖四国”难以成为机制性的存在,您怎么看?
布凯南:我个人认为长期以来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明确的。大家都该看到,G7、G8、G8+1等等此类机制都不能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从前,G20可能是最好的吸收新兴经济体的机制,但其实际作用可能只体现在了参与国数量的扩大上。
我认为任何种类的对话都必须有新兴市场的参与,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中国。我们非常支持对G7、G8等此类机制的改变,支持新兴经济体以更多的方式参与到对话中来,高盛还支持新兴经济体在IMF中话语权的扩大。
我认为,BRICs的“剧本”会继续向前发展,世界需要听到更多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声音。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