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资和信担保集团 (以下简称资和信集团)发行的“北京商业服务通用积分卡”(以下简称商通卡),占据了北京购物卡市场的半壁江山。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主营发卡、担保、百货、奥运特许零售业务等四项业务,总资产已达10亿元。
“除了这些业务,资和信也经常参与资本市场投资。”一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3年至2007年,资和信集团旗下的3家全资子公司——北京资和信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和信担保)、北京资和信咨询中心 (以下简称资和信咨询)、北京金军资和信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军资和信)在资本市场上屡有动作。
巧合的是,一个与资和信担保总经理王悦殊同名的自然人,也先后出现在两只股票的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资和信系”频繁买股票
据记者调查,上述3家子公司在二级市场投资过中青旅(600138,SH)、中体产业(600158,SH)、中视传媒 (600088,SH)、厦门信达(000701,SZ)、精达股份(600577,SH)、上海家化(600315,SH)等6只股票。另外,自然人王悦殊还投资过中青旅和四川长虹(600839,SH)。
中青旅是“资和信系”最早介入的股票之一。2003年12月31日,资和信担保、资和信咨询首次出现在中青旅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上,其中,资和信担保持股109.61万股(当时市值749.8万元),资和信咨询持股89.91万股(当时市值615万元)。
2006年,资和信担保最后一次出现在中青旅当年中报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同年,一个和资和信担保总经理王悦殊同名的自然人,也在2006年3月31日~9月30日期间,出现在中青旅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上,最高持股487.90万股,以2006年3月31日收盘价计算,市值高达3725万元。
中体产业也是上述两家子公司介入的股票。从2003年12月31日开始,资和信担保和资和信咨询先后买入21.26万股、53.44万股中体产业股票,均持股一年以上,以第一次出现时的股价计算,分别投入约188万元、约430.1万元。
此外,资和信担保、资和信咨询、金军资和信还分别出现在中视传媒、厦门信达、精达股份、上海家化等股票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
由于无法获知购买股票的具体时间,记者以其第一次现身时的市场价格计算,从2003到2007年,资和信集团旗下的这3家公司在股市上累计投入约3380万元。而疑似资和信担保总经理的自然人王悦殊除了买入中青旅,至今还停留在四川长虹的十大流通股名单上,2004年底持股223万股,最新持股632.31万股,最新市值近3000万元。
资和信:买股资金均为自有
除了买入股票,“资和信系”与部分上市公司也有不同程度的业务往来。
据知情人士透露,2002年,在“中青旅白送百万部CDMA手机”活动中,中国联通、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中青旅电讯科技、风险商资和信咨询中心四家捆成一体:中国联通提供手机号,“长城卡”提供话费划账服务,资和信做风险担保,中青旅电讯免费提供手机。
资和信集团的公开资料还显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资和信与中体产业集团合作,成为北京奥运会场馆中心区 (包括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奥林匹克商店、媒体中心、新闻中心等)奥运特许零售商。
“我们在上市公司的投资于2006年6月已经全部退出,而且绝大部分是盈利的,”资和信集团高层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投资上市公司的资金都是自有资金,而且在2006年,我们意识到投资股市有一定风险,就开始彻底停止,专攻主营业务。”
资和信高层进一步解释说:“在卡业务方面,我们享受商户给予的佣金,我们有充沛的现金用于投资。”
对于卡内沉淀资金的监管问题,上述资和信高层表示:“我们采用自律性监管,所有现金放在统一账户,任何资金的流向一清二楚。”
3000亿元市场缺乏监管 预付型消费恐陷信任危机
每经记者 黄清燕 发自上海
以购物卡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业务,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其背后巨大的利益链条已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并介入摸底调查(见本报6月11日A6版报道)。
一份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预付费产品(不包括通讯、公交)市场达3000亿元,其中,仅有少部分发卡机构取得政府部门 “发卡”资质批准。
在不断扩大的预付费产品市场后,隐藏着各发卡机构的“野心”。某发卡机构在一份商业计划书里,称该行业“风险低、投入少、回报高”,佣金、沉淀资金利息、过期资金是发卡机构获取回报的主要途径,“这些都被外界熟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情况并非这么简单。许多发卡机构将通过发行储值卡获得的现金流用于投资股市或公司扩张等业务,给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带来了各种隐患,也个整个社会的信用系统带来威胁。为此,不少专家建议尽快建立专门的管理办法。
储值卡·资金
沉淀资金用于炒股或扩张
在我国,不少发卡机构同时拥有至少两项业务投资。许多发卡机构利用沉淀资金,来投资其他业务赚取利润,他们推出类金融业务的模式,以担保公司或投资公司的身份来运作,并与股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股市投资的不确定性,其间暗藏着不小的风险。
除了投资股市,拥有卡内沉淀资金的商户(自身发卡)和第三方机构,还经常把现金流用于公司扩张等其他方面的业务。
“在目前被曝光的案例中,多数发生在企业自身发放的消费卡上,这些卡的资金被挪用的比例更大。”业内人士透露,单一品牌储值卡的潜在风险,比第三方机构发放的多品牌卡的风险更大。
在零售业,用购物卡的沉淀资金进行扩张,似乎成了行业 “潜规则”。一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在相同起点上,如果A超市发行购物卡,而B超市没有,那么两年之后,A超市的扩张规模就会比B超市大。”
上海市消保委有关人士透露,在服务领域,“投资开店-发卡-回收资金-再投资开新店-再发卡”这一模式,已成为打造连锁品牌的一种通用模式。
眼见预付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大量尚未取得资质认证的内资发卡机构也加入进来,导致发卡机构的信誉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外资机构也闻风而动。
作为法国雅高集团两大主业之一的雅高服务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在北京、上海均有业务。该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徐晓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雅高E卡的所有沉淀资金储存在银行,专款专用,“受总部监管”,不作任何形式的商业投资。徐晓鹏透露,目前只有4家外资机构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核批准,从事发卡业务。
储值卡·漏洞
去年上海接到投诉4000件
通过发行储值卡,发卡机构动态吸纳了消费者资金,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后,发卡机构控制的资金就会是一笔巨资。用于结算的余额越大,发卡机构越有可能无法等值赎回其发行的电子货币,或缺乏足够的等价物品用以交换,流动性问题将凸显出来。如果商家倒闭或恶意逃避应兑现款项,不仅消费者的权益受损,还容易引发公众信用危机。
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 (以下简称上海市消保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市消保委共收到消费者有关预付卡的投诉4049件,比2007年同比上升了14%。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包括:门店搬迁,用卡麻烦;老板转手,原卡作废;经营者关门歇业,无法退款;预付卡一经售出,概不退卡;最终解释权归商家等方面。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赵皎黎表示,预付卡其实是商家以其信用作担保的一种变相融资行为。由于目前诚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无法让不诚信的经营者为其失信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造成消费者成为风险的唯一承担者。
除此之外,由于技术问题出现的“盗刷”等问题,近年来也层出不穷。据储值卡技术支持人士介绍,储值卡是一种基于卡业务的电子货币,其安全性除了依赖于物理上的防伪,也依赖于网络、加密等技术手段。由于缺乏规范的行业标准,为了节约成本,许多发卡机构发行的储值卡质量及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储值卡·监管
专家建议实行登记准入制
但是,对于发卡机构利用沉淀资金再投资的行为,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关的监管法规。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院长薄海豹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一家年销售卡上百万元的连锁企业,在银行的保证金仅有5万元,这该如何监管?”
“消费卡陷阱越来越多,应该马上出台监管措施。”薄海豹认为,预付卡的风险包括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亟须在建立法规和完善制度方面有所突破。
今年1月,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薄海豹曾提出建议:制定预付费式消费卡、会员卡管理办法,实行预付费式消费卡强制监管制度。
为了完善提案,薄海豹还拟定了监管草案,内容包括对发卡企业实行登记准入制度,并适时引入银行对预付卡资金实行第三方监管;发卡人要承担连带责任,以自身财产作为担保,并赋予债权人优先偿付的权利等。薄海豹介绍,上海市商委目前正在商讨他提出的上述草案的可行性。
记者获悉,就预付费式消费卡的管理问题,上海市工商局、上海市消保委曾召开过专题座谈会,与会人士建议运用准入制、保证金、“黑名单”等多种手段,治理预付费式消费卡问题。上海市工商局副局长徐枫提议,可设立专门的风险保证金,由发卡经营者事先缴纳,一旦出现消费者权益受损情况,可从风险保证金中给予补偿;还可建立信用档案,将曾有诈骗行为或倒闭的经营者纳入“黑名单”,取消其再次发售预付卡的权利。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