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重庆因何逆势上扬?

2009年06月21日11:3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周远征 谭洪安

  黄奇帆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及市经委主任,主管工业经济,2001年10月调任重庆市副市长,旋即升任常务副市长。他是有名的专家型官员,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地方政府施政方针均了如指掌,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日前,他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畅谈重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迅速回暖的“秘方”

  《中国经营报》:2009年中央提出的GDP增长目标是保8%,但重庆却预计能增长12%。重庆经济为什么能够稳健增长,较短时间内就实现回暖呢?

  黄奇帆:从大的方面来说原因有三条,第一,重庆有中央的“三号文件”直接支持。“三号文件”近1.5万字,一共22条政策,都是非常具体,含金量很高的。它包含支持重庆成为金融中心的9条政策,如建立内陆首个保税区等,包含支持教育发展的5条政策,还包含财税、土地规划、土地交易所等政策。重庆得到了13个“金帽子”,如西部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内陆最大城市等。要知道10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全世界只有20个,中国有6个,京沪津穗深都在东部,内陆就是一个重庆,城市规模只要足够大,在世界上就会有一定影响。“三号文件”确定了发展航向和扶持框架,重庆上上下下都受到了刺激。

  第二,“保增长、扩内需”的国家宏观调控起了重大支撑和推进作用。具体说有四大方面:一是4万亿元内需投资,将带动社会3万亿元投资;二是松动银根,把紧控的金融政策变得较为松动,如5次降低利率等;三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汽车工业、装备工业、有色金属、钢铁工业等10个中8个跟重庆有关,又是一个重要的刺激。这三大宏观调控政策招招见血,切实拉动中国经济,重庆在其中也处处受惠。比如2009年到目前为止,国家拉动内需计划共落实2200亿元拨款,重庆拿到70多亿元,占3%以上,我们对此比较满意,这些拨款带动的重庆项目投资额达500多亿元。

  第三,与市委市政府今年初以来积极采取的刺激措施有关。2008年12月重庆经济工作会上出台12条措施,2009年四五月份又有7条,这些措施都符合中央要求,都很务实。

  因此,重庆总体经济向好,回暖比较顺利,好像受外面影响不大,不能简单地说没受冲击,而是因为有上述三个宏观原因。

   《中国经营报》:能不能更具体地谈谈,重庆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经济回暖?

  黄奇帆:第一条是投资拉动。2008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是4100亿元,2009年1~5月增长30%以上,预计2009年总投资5300亿元,也是30%左右的增长,这个速度在全国基建投资拉动的大背景下可能不算高,有些地方可能达到60%~70%,但我们也要把握科学发展观,投资率不能过高,重庆2008年GDP刚刚突破5000亿元大关,现有投资率已经很高了。

  重庆的投资坚持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三分之一是工商业投资,三分之一是包括房地产投资在内的文教卫生、第三产业投资。工商业投资与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投资无关,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作,2008年重庆工业企业投资占了1700亿元,是健康的表现,这个势头要保持下去。2002年时,重庆工业投资只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5%,这些年固定资产投资从1000亿元到了5000亿元,大致上涨了5倍,而工业投资涨了10倍,工业投资不断加大,表明市场化竞争力提高,市场化运作的资产投资很大,才有后劲。第三个“三分之一”中,房地产投资占1200亿~1300亿元,包括了商务用房、酒店、写字楼、商品住宅,还有政府负责的低收入人群住房等,基本是市场力量在投资,市政府只投资建设廉租房。总的来说,重庆投资增长力度很强,投资结构合理,市场化因素比较充分。

  第二条是充分发展和利用金融业。重庆从国家2009年1~5月5万亿元新增贷款的“盘子”里拿到了1500亿元,2008年贷款余额是6200亿元,现在估计到了7800亿元,2009年年底预计达到8500亿元,等于全年增加2000多亿元,接近40%左右,也是全国最多的。面对大量贷款资金,地方官如果不知道怎么接盘就是糊涂官,要分析调度、心里有数才敢作敢为,推动重庆金融发展,进而刺激经济。从目前形势判断,下半年国家不会再有5万亿元新增贷款,最多2万亿元,等你稀里糊涂醒过来才发现,那就错过时机了。

  面对国家拉动经济的大规模新增贷款,地方上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商、边远三农地区、外资企业和地市州政府等5个主体接盘都不足,我们很明白这个情况,所以努力发展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恰恰是解决中小企业、三农地区融资难的杀手锏。中小企业资本金不足,是贷款难的要害所在,一般的做法是请政府官员出面要求银行支持,但这是人治,我们要讲法治。还有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中小企业贷款,不看“三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看“三表”(电表,水表、报关单表)。这都是在某些场合下的说辞,讲到底还是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资本金问题。

  重庆市政府2009年加速推进,真心实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采取了措施发展6种非银行信贷业务,包括担保公司、小额贷款、私募股权基金(PE)、信托、风险投资和金融租赁。2009年1到4月底,重庆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了80多亿元,在全国增长率也是比较高的。

  第三条是重庆工业门类比较整齐,六大支柱工业齐头并进。重庆工业投资规模2008年1300亿元,2009年估计会超过1700亿元,接近40%的增长,到目前为止在各类投资中比例最高,比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要高,说明工商经济活力很强,投资后劲更充分。从工业发展布局上看,重庆的几十个工业开发区星罗棋布,如原来较落后的秀山搞工业园区,五六年前审批了,缺乏启动资金一直搞不起来,2008年市国资委帮助担保,向进出口银行贷款50亿元,给市郊较穷的区县每个园区3亿元,16个园区48亿元,把园区都拉动起来了,如今发展欣欣向荣。我们计划3年内建成10个产值千亿元级的工业区县。

  化危为机 产业升级

  《中国经营报》:提到工业投资,作为西部老工业城市,重庆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及自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何战略规划?

  黄奇帆: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和亚洲经济都面临转型,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也面临转型。跨国公司会发现,现在凡是自己搞制造业的,都面临很大困难,通用、福特等跨国公司原来的路子是,各国合资厂制造的汽车不可以出口,美国国内及国际市场的车子,还是他自己生产,但现在这样玩不转了,教训就是,通用倒闭了,活着的福特不得不搞外包,连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也要外包给中国,因为我们劳动成本低。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的汽车工业可以给国际市场生产的企业解困,帮他们搞一批贴牌汽车,以后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格局。中国谁有搞汽车贴牌的地方?上海没有,主要是几家合资企业,都不能搞贴牌,必须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才能做,重庆倒是有生产线,有强大的加工能力。

  另一方面,原来沿海做贴牌的,2008年加工贸易危机中,劳动力、土地、税收都涨了,继续搞大规模贴牌加工,竞争力减弱,要转移到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比较低的西部来。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重庆给美国惠普做400万台电脑,打破了国内电脑生产都在沿海,中西部没有出品一台的惯例,惠普一马当先转移到重庆,我们再努力一两年做2000万台,过三五年就是5000万台,这就是战略转移。我们不是找做配套的台商,可怜巴巴地请他们来投资,他们之所以聚集在沿海,是因为惠普在沿海,他们要来惠普不答应。现在惠普自己来了,他们肯定跟着过来,新的产业格局就形成了。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家想活得更好,需要重新配置资源,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创出一片新天地。

  提到加工贸易,容易让人感觉是一堆落后的东西,提到服务贸易又高不可攀,但没有加工贸易就没有服务贸易,西部要搞服务贸易高地,而不搞加工贸易,或者反过来,都是不懂行的人说的。重庆要成为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高地,保税区是很重要的一招。在此基础上重庆要做开放高地,绝不是说金融危机下启动内需,外向型经济不需要了,恰恰是作为西部的大都市,重庆需要继续发展外向经济。有人觉得重庆地处内陆,2000公里物流成本很高,但看看地图上的航线就明白,只要跟航空运输相关的贸易,北京、上海、深圳跟重庆没有什么区别,重庆飞欧美跟上海飞不是一回事吗?

  保民生 花大钱

  《中国经营报》:重庆是一个人口众多的老工业城市,农村人口比例也很高,政府财政状况可能不如东部地区城市宽裕,在“促增长”之余,如何实现“保民生”的国家政策要求?

  黄奇帆:提到“保民生”的重要措施,我想实实在在给大家报一笔账:第一个,教师补贴。内行人都知道,现在西部的乡镇公务员,不管贵州还是西藏,平均月补贴一定在1000元以上,照理说教师应该也达到这个水平,现在国务院是每人每月给120元,按惯例地方出个80元也就行了,但我们一算账,就是要1000元,重庆32万教师就是32亿元。我们考虑一方面是《教育法》规定,另一方面是启动内需,最穷的老师拿到钱马上拉动消费,这都是该做的,哪怕透支也该干。

  第二个,教师补贴发了,事业单位的人又叫起来,事业单位也分穷富,穷的农村卫生站只有月收入只有1000到2000元,有人为此上访。尽管完整方案还没有出来,我们先采取措施,每人每月至少补500元,事业单位25万人,又是近13亿元。重庆做的这两件事情,不是只对一小堆人,真正的量大面广,又能拉动消费,平时下决心花这个钱不大容易,现在有拉内需和保民生的要求,政府透支一些也没关系,也是为了长治久安。

  第三个,国家搞医保改革,大家很拥护,国家拿出8000亿元,其中4000多亿元解决国有企业破产职工的医保,但立刻就有人上访,原来问题很复杂,叫“一拖三”。以往国企破产有个盘子,即所谓计划内破产,合乎条件的放进去,盘子用完了就不能再放;二是按《破产法》破产,现在重庆计划内破产的要补430亿元,但计划外按法律破产的有12万人,一个人补1万元就是十几亿元;三是所谓“双减”职工,当年有些国企比较困难但没破产,一批下岗工人进了再就业中心,一两年后解聘,离开工厂到社会上去,现在他们有意见了,说我如果不听党的话主动出去,今天就能享受医保,为什么我觉悟高一点反而政府就不解决了?“双减”职工重庆有11万人,最后,加上集体企业也有20多万人。计划内破产的有30万人,“一拖三”有40多万人,总的来说重庆各种破产人群70万~80万,他们医保问题不解决,大家就会上访,平时我们不敢下决心,现在国家宏观面上都撒开了,口号也提了,地方政府尽管掏钱。

  重庆“保民生”真花大钱,预算财政支出600多亿元,惠及100多万人,钱花在老百姓身上,不会犯错误,国家社保部看到我们在做这个事情很高兴,可以拿来做案例说明情况,引导国家再出一些政策,我们也干了实事,政府最重要的是务实。

  《中国经营报》:2008年你们确定了“五大重庆”的发展目标,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政府的思路?

  黄奇帆:“五大重庆”建设,概括起来说,就是作为西部大都市的整体城市环境,企业的投资环境,还有老百姓的生存环境,都必须重新塑造。“五大重庆”共计1万亿元投资,2008年启动,2012年完成,具体算账是:“畅通重庆”3000亿元,“森林重庆”500亿元,“平安重庆”150亿元,“健康重庆”250亿元,“宜居重庆”6000亿元。

  拿“宜居重庆”来说,决不是口号,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建筑的宜居标准,强调了民生的概念,建设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中低档商品房。“宜居重庆”如果只盯着贵族房、高价房那是虚假的,不考虑千百万老百姓,只与少数有钱人有关是不对的,我们的目标是,重庆9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房房价,大体是职工人均10来年可买套房,双职工家庭6.5年工资能买一套,这也符合国际惯例。

  从2002年起我们实施4条“游戏规则”:一是房地产投资每年大体上占固定资产投资25%,2008年和2007年都大体是这个比例;二是建房总量达到人均30平方米,重庆1000万人口,可以造3亿平方米房子,现在是2亿平方米不到,房子多了供过于求,少了城市发育不足;三是保持合理的地价,房地产与地价有关,政府不承认这一点是昧着良心说话,所以重庆控制房地产的土地供应量,地价高就多供地,楼面地价保持在房价三分之一以内,你找不到地价过高的案例,这就是重庆房价比较均衡的原因;四是政府要照顾有四分之一低收入老百姓,让他们住上公房,但这种房子的量不能太多,不然就把市场的活力扼杀了。

  总体上说,“五大重庆”的具体措施,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也改变了城市的环境,给人的感觉这个城市的面貌发生很大改变。

  链接

  “三号文件”

  2009年1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通称“三号文件”。共分十部分,三十八条,近1.5万字。主要包括“12+10”条支持政策,以及十余项“黄金定位”。摘要如下:

  12条政策

  一是关于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中央加大对重庆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

  三是加大重大水利工程资金对三峡库区的投入;

  四是支持重庆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关于“尽快批复土地利用总规,并对重庆土地管理实行弹性审批制度”;

  六是批准重庆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

  七是支持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八是关于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九是关于批准设立保税港区;

  十是关于加大对重庆教育的支持力度;

  十一是关于支持重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十二是关于支持重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

  10项政策

  一是关于征收三峡电站水资源费;

  二是关于对主城区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化用地“只征不转”;

  三是加大对重庆农村金融创新的支持;

  四是支持重庆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五是将重庆摩托车纳入全国“家电下乡”补贴品种范围;

  六是支持重庆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七是允许重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八是将低收入人口作为长期扶贫对象;

  九是同意重庆工业企业享受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

  十是提前布局和启动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交通项目。

  黄金定位

  “三号文件”对重庆的具体定位,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建设“七基地”,包括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东西部合作示范基地等。

  二是建设“五中心”,包括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商贸会展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航运中心等。

  三是建设“八区”,即一个“先行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两个“试验区”:统筹城乡的科技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五个“示范区”:北部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等。

  四是建设一个“枢纽”、一个“通道”,即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

  五是建设长江上游的“三都”,即“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

  

(责任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